AHM:科学家利用纳米颗粒遥控药物的缓释
美国肯塔基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的药物缓释系统,可以遥控药物在体内的的释放过程。 J. Zach HIlt教授和同事们在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发表论文,报道了在热敏的溶胶-凝胶共聚高分子溶液中引入氧化铁纳米颗粒作为局域热源的药物缓释系统。 在人体的体温下,该系统会形成凝胶,将药物成分固定住。通过外加交变磁场,氧化铁纳米颗粒会产生热量。
Small:细胞对纳米颗粒的摄取
石棉在被发现有对人体有不良作用的时候,早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而现今社会,新材料则需要通过更加复杂和严格的测试才能进入到我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 尤其是纳米材料,正受到公众愈来愈多的关注。这不仅仅因为无数的警示科幻片中基于其尺寸效应的描述:各种形状和组成的纳米颗粒越来越有规律,并且被广泛地应用到电子和医药研究领域;更加由于它们与体相的同种类物质相比,行为和性质往往具有惊人的不同。
Small:曲晓刚等利用金纳米颗粒探测酶的活性
用肉眼就可以分辨一个样品中是否存在有活性的酶吗?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的曲晓刚研究员等最近通过将金纳米颗粒同酶的基体结合,来测试酶的活性,该方法能够给出肉眼可以分辨的信号。 人端粒酶在超过85%的肿瘤细胞中过表达,而在正常细胞中几乎不表达,因此端粒酶不仅可以作为肿瘤治疗的一个特殊靶点,同时在肿瘤的早期诊断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PNAS:最佳纳米颗粒尺寸让抗癌效应最大化
2014年10月17日讯 /生物谷BIOON/ --纳米医学的重要一部分是纳米颗粒,纳米颗粒装载药物靶向递送到特定的组织和细胞,是用于癌症诊断和治疗的新方案。了解纳米医学的物理化学性质关系到它们的生物学反应和功能,这对
ACS Nano:利用超级磁性纳米颗粒迫使癌细胞“自我毁灭”
使用磁性控制纳米粒子,迫使肿瘤细胞“自我毁灭”,这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但根据来自瑞典Lund大学的一项研究证实:这可能是癌症治疗的未来。Erik Renstrm教授说:关于这项技术的巧妙之处是,我们可以针对选定的细胞,而不伤害周围组织。
:构建出直接传送到淋巴结的纳米颗粒佐剂
对淋巴结生发中心(germinal center of lymph node)进行染色检测其活性。 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研究人员已经构建出靶向淋巴结并且极大地提高疫苗接种效果的合成纳米颗粒(synthetic nanoparticle)。2012年1月22日,这一研究发现在线发表在Nature Materials期刊上。
Biomicrofluidics: 产生模拟细胞膜脂质球的新设备
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Abraham Lee说,"为在合成生物学上打开了一条新大门,一组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一种微流体装置,这种装置产生一系列微小脂质球,这些微小脂质球在许多方面类似于一个细胞的外膜。细胞实质上是由磷脂膜封闭的小的、复杂生物反应器"。 "有效地生产具脂质膜的小囊泡是基本生物学研究的一种宝贵的工具,这些脂质膜模仿了天然细胞的,同时也是希望生产人造细胞的重要的第一步"。
ACS App Mat & Inter:基于纳米颗粒技术开发出新型电子皮肤 可同时感受触摸湿度及温度
以色列理工学院的研究者通过使用小型的金颗粒以及一种树脂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软性感受器,其将有望于集成产生新型的电子皮肤(e-skin)。(Credit: iStockphoto) 2013年7月9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
Nature :脂质开关对细胞内吞作用的控制
磷酸肌醇是细胞内膜运输的重要调控因子。虽然“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盐”的作用已被很好定性,但“磷脂酰肌醇-3,4-二磷酸盐” (PI(3,4)P2) 的作用仍不清楚。在这项研究中,Volker Haucke及其同事发现,PI(3,4)P2在名为Class II“磷脂酰肌醇-3-激酶C2C”(PI(3)K C2()的酶作用下的形成在时空上控制由“网格蛋白”介导的细胞内吞作用。
J Control Rel:基于纳米颗粒的pH携运技术可改善癌症药物的运输
2013年7月15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来自普渡大学的研究者通过使用纳米粒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癌症药物运输疗法,其可以在肿瘤细胞高酸性环境下实现药物的集中浓缩以及释放过程。相关研究成果刊登于国际杂志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