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Obes Rev:果糖和人工甜味剂改变胃肠道菌群

根据一项发表在Obesity Reviews期刊上的研究,高摄入果糖、人工甜味剂和糖醇会影响宿主和胃肠道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可能促进代谢性疾病和肥胖症产生。 来自瑞士苏黎世市食物、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的Amanda N. Payne博士和同事们对现有文献进行综合性回顾从而能够研究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如何能够促进代谢性疾病和肥胖症产生。

2012-11-18

拜耳向FDA提交regorafenib治疗胃肠道癌的监管申请

2012年8月30日讯 /生物谷BIOON/ --拜耳(Bayer)集团周四宣布,已向FDA提交了潜在重磅抗癌药物regorafenib治疗胃肠道癌(gastrointestinal cancer)的监管申请。 在今年6月,拜耳称,多项临床试验表明,regorafenib能够延长患这类极具攻击性肿瘤的患者生命,同时肿瘤没有进一步恶化。

2012-08-31

JCI:发现胃肠道癌潜在新的治疗方法

2013年1月13日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研究人员确定一蛋白质能促进某些类型的结肠癌和胃癌生长,并表明该蛋白质有可能是一种新的治疗潜在靶点。 先前mTORC1已被证实与其他一些癌症的发生发展相关,但是这是第一次证明mTORC1能促进结肠和胃癌的生长。结果在线发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杂志上。

2013-01-17

欧盟批准拜耳Stivarga用于胃肠道间质瘤(GIST)新适应症

欧盟批准拜耳抗癌药用于胃肠道间质瘤(GIST)新适应症,该药是一种口服多激酶抑制剂,此前已获批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的治疗。

2014-07-31

Gut:研究揭示胃肠道细胞如何与大肠杆菌互动

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方法,可以培养从病人胃肠道移除的组织中获得的人体细胞,最终可能会帮助科学家开发出个性化疗法,治疗炎症性肠疾病和其他胃肠道疾病。

2014-08-11

Clin Cancer Res:解码胃肠道间质瘤完整基因组

2013年9月12日讯 /生物谷BIOON/--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比较少见的胃肠道肿瘤类型之一,两个关键基因突变可导致胃肠道间质瘤,但有人认为,其他迄今未知的基因,也在胃肠道间质瘤中发挥作用。 近日,MedUni Vienna的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地解码胃肠道间质瘤的整个基因组成,而不仅是单个基因。 研究人员采用新一代测序技术,识别遗传物质的基因变化,分析整个遗传物质(外显子组)。

2013-09-11

PLoS ONE:胃肠道不同区段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组成

胃肠道微生物与哺乳动物健康息息相关,宿主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着哺乳动物的新陈代谢、免疫稳态等生理反应。

2013-12-08

拜耳和Onyx公布regorafenib胃肠道III期GRID研究积极数据

2012年6月4日,Onyx制药公司今天宣布,在伊马替尼(imatinib)和舒尼替尼(sunitinib)治疗无效的转移性和/或手术不能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中开展的评价regorafenib的III期GRID试验,达到了预期主要终点(无进展生存期,PFS,HR=0.27,p<0.0001)。regorafenib组平均PFS为4.8个月,对照组为0.9个月。

2012-06-05

Nat Commun:胃肠道细胞也能转化为产胰岛素细胞?

近日,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关闭特殊的单一基因,就可以将人类的胃肠道细胞转化为产胰岛素细胞,这就为开发新型药物来诱导人类机体胃肠道细胞转化为胰岛素生成细胞提供了一定的希望,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2014-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