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瑞金医院和华大基因联合破解与汉族人肥胖有关的肠道微生物,吃出好身材不是梦 | 临床大发现

今天,《自然医学》杂志上刊登了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和华大基因共同完成的一项研究[1]!研究人员以中国的汉族年轻人为研究对象,确定了一个能抑制肥胖的肠道微生物——多形拟杆菌,还研究了其对代谢产物氨基酸水平的影响。研究的通讯作者为瑞金医院的宁光院士、王卫庆教授和华大基因的Karsten Kristiansen教授。宁光院士(左)、王卫庆教授(中)和 Karsten Kristiansen教授

2017-11-29

Cell:揭示肠道微生物组与自身免疫疾病存在关联

图片来自Cell, doi:10.1016/j.cell.2017.09.022。2017年11月19日/生物谷BIOON/---很多人把“细菌”这个单词与肮脏和恶心的东西关联在一起。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卡明医学院的Pere Santamaria博士并不同意这一点。Santamaria说,我们体内的细菌,即微生物组,对我们的健康产生各种积极的影响。“我们肠道中的细菌实际上具有很多有益的功能

2017-11-19

统统由肠道微生物说了算!| 科学大发现

外国有一句古老的谚语“一个人吃的肉是另一个人的毒药”,这句话登上了6月份的《科学》杂志。难道《科学》也开始灌鸡汤了吗?不不不,这里的“肉”和“毒药”指的并不是个人喜恶,也不是由你的大脑决定的,而是肠道!是的,今天的主角就是我们熟悉的老朋友——肠道微生物。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总结了我们日常会吃的、接触的食物、药物和污染物进入体内遇到肠道微生物后,会发生怎样奇妙的化学反应[1]!由于每个人的肠道微生物组

2017-11-27

科学家发现母乳会促进宝宝长出特殊的健康肠道微生物 | 临床大发现

最好的朋友最近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小公主,全家人爱得不行,简直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早在小公主还是个受精卵的时候,这位朋友就不断说起过育儿经(咦感觉吃了一斤高级狗罐头),其中非常关键的一条就是,坚持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真的好嘛?当然了,去年解读过发表在《科学》和《细胞》上的三篇文章,跟大家聊了一下母乳、婴儿肠道微生物和营养不良的关系。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母乳喂养,确实是妈妈们的好选

2017-11-24

科学家找到调节免疫系统的特定肠道微生物,饱受肠炎折磨的患者可能有救了|科学大发现

在克利夫兰诊所公布的“2017十大医疗科技创新”中,“利用微生物组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排在首位[1]。这似乎也没什么意外的,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吃瓜群众,近年来都在各种各样的研究中看到了微生物的“实力”。SER-109微生物组中目前最受关注,也最“火热”的当属肠道微生物,想要通过它来治疗疾病的话,大家也肯定能瞬间想到讨论度很高的“粪菌移植”,而为了能让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体验,心思活络的产业界新秀

2017-11-27

PNAS:年龄与肠道微生物影响多发性硬化疾病恶化

2017年11月18日/生物谷BIOON/---最近,来自Rutgers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者们发现年轻时肠道微生物会影响多发性硬化的发生与发展。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最近一期的《PNAS》杂志上,文章的作者是来自神经学系的博士后研究员Sudhir Yadav博士以及副教授Kouichi Ito博士。由于小鼠在自然条件下并不会出现多发性硬化的症状,因此作者等人构建了多发性硬化的小鼠模型,并且用于研究多发性

2017-11-18

间歇性断食减重、降脂、护肝,还是要靠肠道微生物 | 科学大发现

最近肥胖研究领域频频取得的成果,让一位读者悲愤地在留言中表示:“为什么你们的研究总是盯着我的脂肪!”又到了贴秋膘的季节,奇点糕也不是不想大快朵颐一番,不过既要满足口腹之欲,又要实现健康长寿,这两份喜悦想要相互重叠起来,怕是不那么容易。胖成这样,再流体力学的喵星人也吸不动啊减肥的真谛,无非就是早已被说得无比熟练的“管住嘴、迈开腿”。不过,如何更有效率实现这两大目标,一直是众说纷纭,不断有新的理念和方

2017-11-24

美德科学家首次证实,吃太咸会「咸」死有益肠道微生物,导致高血压 | 科学大发现

这两天,朋友圈被一条消息刷了屏:美国心脏学会(AHA)公布了新版高血压治疗指南,将高血压的门槛下调到了130/80mmHg[1],可怜的就这样被打成了1级高血压患者……朋友圈里也有不少在诊疗一线工作的同窗怒吼:“这是制药公司扩大销售的阴谋!”这种气话说归说,高血压作为中风、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第一危险因素,其危害绝对是不容忽视的,我国至少一半的心血管死亡都与高血压有关,而据2010年发布的第

2017-11-23

顶级期刊发文,香港中文大学科学家发现肠道微生物导致结直肠癌的直接证据! | 科学大发现

作为胃肠道中的一大常见恶性肿瘤,结直肠癌(CRC)已经跻身全世界所有癌症中发病率的第三名,死亡率也紧随其后,位于第四。每年有至少140万人被确诊,死亡人数也超过发病人数的一半[1],其中,我国的患者均占到1/4左右! 对于一个癌症,要想找到治疗方法就要先知道为什么会发病。对于结直肠癌来说,它的风险因素有很多,比如年龄、家族病史、炎症性肠病、过量饮酒和大量加工肉类或红肉摄入等等。 

2017-11-17

肠道微生物组或会让癌症化疗药物对患者产生毒性影响!

2017年11月3日 讯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刊登在国际杂志npj Biofilms and Microbiome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爱因斯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人类肠道菌群组成或能帮助解释为何某些人在摄入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关键药物后会遭受危及生命的机体反应。图片来源: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研究者Libusha Kell

2017-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