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The Journal of Nutritional Biochemistry:研究发现改善炎症性病的营养干预方法

   The Journal of Nutritional Biochemistr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陈雁研究组的研究成果Intermittent administration of a fasting-mimicking diet reduces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and p

2021-06-16

科学家发现食用色素会促进炎症性病发生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肠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在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环境因素引起的致病机制尚不明确。近期,美国纽约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发现,在一定的条件下,食用色素会促进炎症性肠病的发生。该研究在《Cel

2021-06-09

Science:剑桥科学家首次通过人造大肠杆菌,实现病毒抵抗以及人工聚合物合成

肠杆菌作为一种重要的模式工业微生物,在医药、化工、农业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近30年来,多种代谢工程改造的新策略和新技术,被用于设计、构建和优化大肠杆菌细胞工厂,极大地提高了生物法合成化学品的生产速率和产量。不过,此前对于大肠杆菌的利用,仅局限在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上,无法满足人们对于化工生产的需求。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努力改造大肠杆菌,试图让它按照人们的设

2021-06-10

实体器官移植受者中多重耐药杆菌定植和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自然史和长期结果

2021年5月14日讯/多重耐药肠杆菌(MDR-E),包括耐碳青霉烯药肠杆菌(CRE)和耐第三代头孢菌素药肠杆菌(CefR-E),是实体器官移植(SOT)之后发生感染的主要病原体。研究人员对2015年2月至2017年3月接受肺、肝和小肠移植的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研究。采集患者移植手术100天后直肠拭子标本,进行多重耐药肠杆菌(MDR-E)培养。对胃肠道定殖和致病

2021-05-17

Nat Commun:有益菌群GUT-108或有望帮助治疗多种人类炎性

2021年5月31日 讯 /生物谷BIOON/ --环境因素、粘膜通透性和免疫调节缺陷能促进机体对一类介导多种炎性疾病的常驻肠道菌群产生过度活性的免疫反应;GUT-103和GUT-108是两种活体生物治疗性产品,其主要用于补充炎性肠病患者机体失调的微生物组中缺失或代表性不足的功能,并能帮助解决上游靶点,而并非靶向作用单一细胞因子来阻断下游炎性反应。近日,一篇

2021-05-31

群体感应抑制剂:有助于绿脓杆菌基于CRISPR免疫系统的噬菌体抗性进化

2021年5月14日讯/抗菌素耐药性是临床治疗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而绿脓杆菌是术后发生噬菌体病毒感染的潜在靶点。实验室研究发现,绿脓杆菌通过CRISPR–Cas适应性免疫系统基因,对噬菌体和其他寄生DNA产生免疫记忆,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快速进化并产生噬菌体抗性,从而限制了噬菌体疗法的使用。最近研究表明,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调控

2021-05-24

新研究揭示增加碱性磷酸酶的表达可显著改善屏障,减缓动脉粥样硬化!

  汉堡薯条、烧烤串串,这类让人超级满足的西方饮食(WD)深受大众喜爱,但其富含的高脂肪和高胆固醇,也随之而来会让身体出现肥胖和代谢紊乱、甚至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前期研究发现,WD对相关代谢疾病的影响可能是通过引起局部肠道炎症和增加肠道通透性,同时促进细菌脂多糖(LPS)的水平升高和全身循环而导致的。而肠道碱性磷酸酶(IAP)被认为是肠道

2021-05-07

Science:揭示脓肿分枝杆菌的逐步致病性进化

2021年4月30日讯/生物谷BIOON/---几乎所有的分枝杆菌物种都是自由生活的环境腐生菌。少数种类,如结核分枝杆菌,已经进化到引起可传播的人类感染,并最终成为人类专性病原菌。最近,环境非结核分枝杆菌脓肿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abscessus)的毒性克隆(virulent clones)的出现和全球传播,为研究分枝杆菌的致病性进化提供了

2021-04-30

科学家发现幽门螺杆菌致病的关键分子

  幽门螺杆菌是目前人类感染最为普遍的细菌,全世界约有一半的人口感染幽门螺旋菌,幽门螺杆菌是公认的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幽门螺杆菌的基因组多样性特征对其在宿主中持续感染的建立至关重要,使其能适应极端的胃内环境,导致人体长期感染并引起胃癌。然而,人们对幽门螺杆菌如何适应胃内环境的机制了解甚少。近期,大

2021-04-28

研究构建一套有机半导体材料赋能大肠杆菌光驱动产氢体系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所副研究员王博团队联合江苏大学教授姜志锋、香港中文大学教授Po Keung Wong构建了一套简易高效的有机半导体材料(碘掺杂水热碳,I-HTCC)“外挂式”赋能大肠杆菌光驱动产氢体系,并以Interfacing iodine-doped hydrothermally carbonized carbon with Esc

2021-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