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抗生素及耐药性”领域获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日前,西北大学化材学院杨科武教授与瑞典哥德堡大学(University of Gothenburg)Mate Erdelyi教授合作的中瑞合作研究项目“抗生素耐药靶蛋白金属β-内酰胺酶的抑制研究”通过中瑞联合评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PNAS:中科院药物所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及耐药性研究获新进展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蓝乐夫课题组、蒋华良课题组与芝加哥大学何川教授课题组等合作,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及耐药性的调节机制研究方面获得新进展。研究论文于8月27日在线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重要的院内感染细菌。
PLoS One:揭示绿脓杆菌致病性和耐药性之间的内在关联
2012年9月3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PLoS One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南加州大学的研究者研究了绿脓杆菌III型分泌系统效应子蛋白的基因型与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机制之间的关系。研究成果或许为我们理解绿脓杆菌的致病性和耐药性提供新的思路。 绿脓杆菌,又名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经常引发院内感染的革兰氏阴性机会致病菌。
Infect Immun:通过植入有益菌来抑制肠道中耐药性的致病菌增殖
2013年3月1日 讯 /生物谷BIOON/ --我们服用的很多抗生素可以摧毁正常的肠道微生物,而且这些正常的肠道微生物或许就不会再恢复其菌群密度了,这就是的胃肠道更易被致病菌“占领”了。
PNAS:特殊蛋白质或可促进细菌携带抗生素耐药性的质粒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PNAS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杜克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揭示了一种驱动质粒中DNA复制使得葡萄球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关键蛋白质的结构;揭示这种关键蛋白的作用机理对于开发新型路径阻断质粒在葡萄球菌中携带抗生素耐药性提供了一定希望。
JCI:科学家揭示肺癌内在耐药性发生的分子机制
近日,来自乔治敦大学癌症中心等处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揭示了肺癌内在性耐药发生的原因,并且为开发新型药物来逆转这种肺癌耐药性提供了一定的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刊登于国际杂志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
Nat Commun:朱宝利等人体肠道细菌耐药基因研究获进展
人体肠道中栖息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其数量超过人体自身细胞的10倍以上。这些微生物的基因组中(microbiome)蕴含大量的遗传信息,被称为是“人体的第二个基因组(the second genome of human body)”。人体肠道微生物对人体肠道内营养物质的代谢、人体自身的发育、免疫及疾病的产生等方面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揭示新型的细菌抗生素耐药性危机
在墨西哥人类使用的抗生素会被严格控制以免抗生素滥用引发的不良后果,但是在兽医部门使用的抗生素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这就会引发常见的细菌对常见的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Cell:激酶试验可能对研究癌症耐药性的产生有帮助
4月12日发表在《细胞》杂志的一项研究论文中,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研究人员介绍一种蛋白激酶测试技术可以研究癌症抗药性的机制,为肿瘤联合疗法的确定提供判断依据。 激酶在人体组织中发挥关键作用,特别是对癌症细胞的生长尤为重要。在518个已知的人类激酶中,约400个在癌症中表达,但在肿瘤中有哪一种激酶以及多少激酶是实际发挥作用的很难衡量。
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药性的分子机制
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葛高翔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 “Snail and Slug mediate tamoxifen resistance in breast cancer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