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或将超越美国,成为灵长类基因编辑研究的“世界中心”
在中国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一年,冯国平(Guoping Feng)成为了他们高中班上唯一一个考上大学的人。他被分配到了一所医学院,和怀揣科学理想的同辈们一样,冯国平很快就立志去美国继续研深造。“那个时候的中国和美国相比,真的是落后了三五十年,根本没有办法去做前沿研究。”因此在 1989 年,他前往纽约州水牛城(Buffalo, New York),生平第一次看到了落雪成山。随后,他在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
我院检验科主任娄加陶教授领衔的“液体活检”研究成果亮相美国癌症研究协会年会
小编推荐会议:2018液体活检新技术与临床应用论坛 4月14日至18日,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2018年年会举行。本届大会上,由我院检验科主任娄加陶教授领衔,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肿瘤中心、中山大学肿瘤医院肿瘤放射科等专家共同参与的“外周血循环肿瘤DNA(ctDNA)二代测序(NGS)检测平台实验室自建项目”,经过美国癌症研究协会专家委员会层层甄选后,成为“液态活检”分论坛唯一的以国内临
东南大学研究人员发现细胞内消化藻类全新机制
2018年6月6日,英国皇家科学会会刊(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以历史最长篇幅(10页),在线报道了东南大学陆祖宏、何春鹏师生等撰写的研究性论文《Phagocytic intracellular digestion in amphioxus (Branchiostoma》,并被《自然》杂志以Highlight形式评论。英国皇家科
研究人员找到有效检测CTC表征及研究肿瘤微环境的新方法!
在分子水平上分析循环肿瘤细胞(CTCs)的方法可以通过微创技术近乎实时地对预后和治疗效果进行持续评估,因此具有很大的潜在临床价值。然而,目前还没有成熟的方法对这些稀有细胞进行准确的分子鉴定和分析。为了实现这种潜力,必须开发和验证这些稀有细胞的分子分析方法。循环和播散性肿瘤细胞(CTCs / DTCs)的分子分析作为通过微创液体活检以近实时的方式持续评估预后和治疗效果的手段具有巨大的潜力。最近,南加
EMBO J:研究人员发现控制恶性胶质瘤转移的遗传学机制
2018年6月18日讯 /生物谷BIOON /——胶质瘤是最常见也最恶性的脑癌,其中具有一小群干细胞样细胞(被称作癌干细胞),目前研究表明这群细胞介导了胶质瘤的复发以及治疗耐药性。图片来源:The EMBO Journal上皮细胞间充质细胞转化(EMT)诱导因子Zeb1与脑胶质瘤起始、侵袭及耐药性有关,但是研究人员对Zeb1如何在分子水平发挥功能以及它调节哪些基因并不清楚。而近日来自葡萄牙IGC研
研究人员成功研制消化道内光声/超声双模内窥成像系统
小编推荐会议:2018液体活检新技术与临床应用论坛 日前,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生物医学光学与分子影像研究室在光声消化道内窥成像领域取得新进展。该团队在国际上率先研制成功可进行360°全视场成像的光声/超声双模内窥成像系统,并可同时获取消化道壁血管(光声图像)和消化道壁组织结构(超声图像)的三维信息。相关科研成果以In vivo photoacoustic/ult
研究人员利用SERS技术解析生物分子在金属纳米材料表面的吸附作用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技术在物质分析上具有指纹识别、高灵敏度、无损、水干扰小等优点,已在化学、生物、医学、食品、环境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目前关于SERS光谱的重复性和定量化及其化学增强效应和机理问题,仍是研究热点和难点,因为这与分子在金属纳米材料上的吸附方式和作用密切相关。反向思考,是否可通过对SERS光谱测量与分析研究分子在金属纳米材料上的吸附方式和作用?中国科学
中美研究人员开发出可用于癌症诊断的微型弹性球
中美两国的科研人员开发出一种与细胞尺寸相近的微型弹性球,可测量细胞间的压缩应力,这一技术有望用于癌症的早期诊断。14日发表在英国《自然·通讯》杂志上的研究显示,华中科技大学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尚佩恩分校的研究人员使用微流控芯片和弹性藻酸盐聚合物,制作出微型弹性球,其直径、力学和化学性质与细胞差不多。华中科技大学汪宁教授团队在弹性球中加入荧光纳米颗粒,以对弹性球的变形进行定量分析。
研究人员首次使用生物材料实现功能性脑组织再生
2018年5月25日讯 /生物谷BIOON /——由于大脑再生修复受损脑组织的能力有限,中风成为了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中风之后,中风部位会缺乏正常的脑组织,主要是由于炎症和免疫反应增加、血管生成及神经生长严重受限。目前治疗性促血管生成的材料已经被用于修复成年人中风缺血部位,主要功能是形成血管网络。但是这些促血管生成的材料是否可以促进神经修复仍然还不清楚。图片来源:UCLA Health为了直接帮助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致命食肉菌“吃肉”的把戏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致命性食肉菌逃脱人体免疫攻击而“大口吃肉”的把戏,并提出两种潜在治疗方法。食肉菌是指链球菌等能造成肌肉组织损坏的菌类。感染食肉菌严重时会引发坏死性筋膜炎,身体某处会感到剧痛,随后结缔组织和肌肉组织迅速坏死,死亡率高达30%,存活者也往往要通过手术切除坏死组织甚至截肢。10日发表在美国《细胞》杂志上的研究显示,导致坏死性筋膜炎的食肉菌化脓性链球菌“绑架”了神经元,利用人体受伤或感染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