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胞外ATP可诱导HIV从巨噬细胞释放
在新一期的《美国科学院院刊》中发表了一篇文章讨论细胞外ATP信号如何影响HIV病毒颗粒从巨噬细胞释放到环境中。论文中,作者讨论了一个可能的假说,就是细胞外的ATP可能作为一种信号,形成一种微环境,能够影响病毒颗粒从携带HIV的巨噬细胞中的释放。
三位科学家因发现细胞内囊泡运输的调节机制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James E. Rothman Randy W. Schekman Thomas C. Südhof 北京时间10月7日下午5点30分,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美国、德国3位科学James E. Rothman, Randy W. Schekman和Thomas C. Südhof获奖。获奖理由是“发现细胞内的主要运输系统——囊泡运输的调节机制”。
Developmental Cell:中科院研究进展:揭示囊泡转运中相关分子机理
Developmental Cell在线发表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孙飞等人题为“A PH domain in ACAP1 possesses key features of the BAR domain in promoting membrane curvature”的研究,详细解释了关于囊泡转运再循环过程中ACAP1分子重塑细胞膜机理的最新研究成果。
MBoC:中科院研究TrkB受体囊泡运输机制获进展
神经营养因子家族成员BDNF是调控高等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与稳态的重要信号分子,通过结合神经元细胞膜表面受体TrkB调节神经元的发育、分化、功能维持以及突触可塑性。BDNF结合诱导TrkB形成二聚体并发生自体磷酸化,其磷酸化位点将募集下游效应因子,从而激活下游信号通路。BDNF-TrkB信号复合体通过细胞内吞进入神经元细胞,继而形成运输囊泡并继续调控多条信号通路。
NCB:囊泡运输分子机制研究获重大进展
细胞生命活动依赖于胞内运输系统。细胞内的运输系统将大量需要运输的物质分拣、包装到膜状的囊泡结构中,利用动力蛋白(又称为分子马达molecular motor)水解ATP产生的能量驱动囊泡在微管或微丝细胞骨架充当的轨道上移动,高效精确地将各种货物定向运输到相应的亚细胞结构发挥生理功能。囊泡运输分为几个环节:货物识别、沿着微管轨道运输以及货物卸载。
Nanotechnology:李帮经等成功制备新颖金纳米囊泡
探索自身具有示踪功能的智能药物控释材料,实现药物可控释放是目前药物载体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针对金纳米粒子的优越特性,可示踪金纳米粒子的刺激响应性杂化囊泡将成为一类非常理想的研究对象。目前,已报道的杂化囊泡体系存在生物相容性较差、药物可控释放难于实现的缺点,因而在药物控释相关领域的应用受到限制。
Biomaterials:纳米泡加化疗等于靶向单个癌细胞
一项由美国NIH资助的研究指出,根据集光纳米粒可将激光能量转化为等离子纳米泡, 科学家们正在开发一种将药物载体和基因载体直接注入癌细胞的新方法。在耐药性癌细胞测试中,研究人员发现,纳米微泡递送化疗药物对癌细胞的致命性是传统药物治疗的30倍以上,而剂量则不到临床剂量的十分之一。三篇相关研究论文分别发表在三种期刊Biomaterials、Advanced Materials、PlosOne上。
Immunity:首次揭示树突细胞识别外源物机制有望开发下一代疫苗
预测性的人CLEC9A二维结构(S:半胱氨酸残基;Y:酪氨酸残基),图片来自Cristal Huysamen et al. CLEC9A Is a Novel Activation C-type Lectin-like Receptor Expressed on BDCA3+ Dendritic Cells and a Subset of Monocytes. June 13, 2008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