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固态纳米孔中DNA的传输行为和机制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精准医疗单分子诊断技术研究中心在固态纳米孔中DNA的传输行为和机制研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Nano Letters、Carbon、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上。DNA蕴含的信息可用于遗传疾病根源确定和特定药物开发等。因此,获取其信息对

2022-01-26

研究明确胃镜筛查的有效性和重复筛查的最优时间间隔

北大肿瘤医院流行病学室潘凯枫、李文庆、游伟程教授团队在 Endoscopy 杂志(IF="10.093)在线发表了题为“Beneficial effects of endoscopic screening on gastric cancer and its optimal screening interval: a population-based stud

2022-01-20

《柳叶刀》发表罗氏faricimab 4项研究:疗效媲美Eylea,治疗间隔更长!

目前,faricimab治疗DME和nAMD正在接受美欧监管审查,该药有潜力成为第一个旨在靶向驱动视网膜疾病的2个独特信号通路的药物。

2022-01-25

Science子刊:利用CRISPR-Cas13沉默神经系统中的靶基因,有望治疗一系列神经系统疾病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研究人员在小鼠的中枢神经系统中使用了一种针对性的CRISPR技术来关闭可导致ALS和亨廷顿舞蹈病的突变蛋白的产生。

2022-01-31

免疫抑制新靶点发现和新型免疫抑制剂研发领域取得系列进展

器官移植开展至今,移植器官的保存、手术及术后处理已日益成熟,受者存活率有所增高,但移植排斥反应仍然是威胁受者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因此深入研究器官移植免疫排斥发生的细胞信号新机制,鉴定新的治疗靶点,对开发新型免疫制剂具有重大的理论及临床意义。中山大学药学院(深圳)邓文斌教授、陈红波和程芳副教授团队近三年在此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首先,团队首次提出T细胞

2022-01-15

多项临床前研究表明刺突蛋白-铁蛋白纳米颗粒疫苗有望抵抗包括SARS-CoV-2在内的一系列冠状病毒

最近发表的一系列临床前研究表明美国沃尔特-里德陆军研究所(WRAIR)的研究人员开发的刺突蛋白-铁蛋白纳米颗粒(Spike Ferritin Nanoparticle, SpFN)COVID-19疫苗不仅能引起有效的免疫反应,而且还可能对令人担忧的SARS-CoV-2变体以及其他冠状病毒提供广泛的保护。

2022-01-10

盛普向全球招募LeSoleil莱素理防治药物系列对COVID-19已知所有变异毒株的临床研究再验证合作机构的公告

盛普生命科技有限公司(Suntrap LifeTechnologies Ltd.)自2020年2月,审慎地针对COVID-19的特性进行了评估和发展预测,快速立项并组建了盛普研究团队,利用自建并符合药物发现科学规律的S-CPDD药物设计体系与药物发现系统及IDDNU®(国际药物设计与发现网络联盟,International Drug Desig

2022-01-06

沉水植物对水环境适应性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沉水环境和陆生环境在光照、水的可利用性和无机碳的形式及浓度上有较大差异,这些环境参数与植物光合作用及生长发育密切相关。面临水陆环境的差异,水生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都产生了适应。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水生植物生物学学科组研究团队选取眼子菜科竹叶眼子菜(Potamogeton wrightii)为研究材料,针对该水生植物的解剖结构、光合

2021-12-16

蒿属植物中新颖倍半萜二聚体的发现与抗肝癌活性研究取得重要系列进展

  蒿属植物全球分布较广,我国种类众多,其中黄花蒿(青蒿)、茵陈、艾等是治疗疟疾、肝炎、风湿等多种疾病的著名中药。蒿属植物主要化学成分有单萜、倍半萜、三萜、黄酮等。结构独特、具有显着抗疟疾活性的青蒿素是由我国著名科学家屠呦呦1972年从蒿属植物黄花蒿中发现,对青蒿素进行结构改造,研发出了蒿甲醚、青蒿琥酯和双氢青蒿素,成为全球首创的抗疟新药

2021-12-16

枫林商标品牌指导站系列暨数字PCR技术助力企业品牌发展专场活动顺利举办

11月26日,枫林商标品牌指导站系列暨数字PCR技术助力企业品牌发展专场活动在聚科园区顺利举办。

2021-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