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健康青少年和早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感觉处理模式
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伤,其中包括感觉加工能力的缺陷。已有研究显示,对外界感觉信息异常的反应敏感度,即反应迟缓或过度敏感,可能是出现精神病性症状和认知功能下降的标志。已有研究更多地考察精神分裂症患者感觉加工的认知过程和神经机制,而较少探讨感觉信息的反应敏感度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此外,孤独症患者也表现出类似的感觉迟缓或过敏现象。鉴于两类神经发育性疾病较
陆林院士:疫情期间需提高精神疾病规范性化治疗水平
精神疾病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约10亿人正在遭受精神障碍困扰。最新研究显示在排除痴呆后,心境障碍、焦虑障碍、酒精/药物使用障碍、精神分裂症及相关精神病性障碍、进食障碍、冲动控制障碍等六大类精神障碍,我国患病率高达9.3%,精神疾病给患者和家庭及全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精神
抗精神病新药!ALKS3831(奥氮平/samidorphan)在美国即将获批:治疗精神分裂症/双相I型障碍
ALKS3831可提供奥氮平的疗效、同时降低体重和新陈代谢的副作用,提高治疗安全性。
eLife: 研究揭示精神分裂症的病理机制
近日,《eLife》杂志发表的一项新研究开发了新型计算机 “大脑电路” 或人工神经网络,该计算机网络能够反映人类大脑的决策过程,并揭示了精神病患者的电路发生的改变。
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取得进展
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难题,由于该类疾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对其诊疗常存在困难。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报道许多非编码变异与精神疾病相关,这些变异是否存在生物学功能及相关机制仍需探索。例如,GWAS研究发现,染色体16p11.2区域的常见变异(common variant)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风险显着相关
国家卫健委:加强医疗机构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
9月15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加强医疗机构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的通知,旨在加强医疗机构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以下简称麻精药品)管理,保证临床合理需求,严防流入非法渠道。《通知》立足于当前医疗机构麻精药品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七个方面具体要求。一、高度重视麻精药品管理工作麻精药品是我国依法依规实行特殊管理的药品。麻精药品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一方面
研究揭示精神分裂症症状与超氧化物歧化酶相关性的性别差异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精神病综合征,主要症状包括阳性症状(如幻觉、妄想以及言语混乱)、阴性症状(如积极性降低、表达能力下降)和认知缺陷(如执行功能、记忆能力和心理处理速度受损)。氧化应激过度、抗氧化防御系统失调被认为是精神分裂症的重要危险因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作为一种抗氧化酶,包括三种异构体:位于细胞质的CuZnSOD(SOD1),位于胞外的C
研究发现跨物种机器学习可提升精神疾病磁共振影像诊断准确性
6月17日,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期刊在线发表题为Diagnostic Classification for Human Autism and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based on Machine Learning from a Primate Genetic Mod
Am J Psych:中国科学家利用灵长类磁共振成像融合机器学习技术成功解析人类精神疾病的环路机制
2020年6月18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上题为“Diagnostic Classification for Human Autism and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Based on Machine Learning Fr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