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JCO:黄军等白血病研究领域获重大成果

近期,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黄晓军教授课题组在恶性血液病诊疗方面取得的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三篇学术论文发表在国际肿瘤学顶级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影响因子18.038),国际血液学顶级期刊《Blood》(影响因子9.06)、《Leukemia》(影响因子10.164)。 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是一种起病凶险的恶性血液病,单纯依赖化疗患者复发率高,总体生存较差。

2013-10-26

东:癌症之后谁是人类未来杀手?

 王晓东(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本文系王晓东1月20日在未来论坛创立大会上的讲演,《赛先生》记者陈晓雪整理。以下为演讲详情:我们三个人的名字经常连在一起。但今天是我们三个人第一次同台讲演。施一公可

2015-03-26

美国药局警告:消费者停止使用姿秀堂花粉胶囊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4月7日警告说,消费者应立即停止服用姿秀堂花粉胶囊,这种美体瘦身产品含有至少一种可能有害的成分,却没有在产品标签中列出。

2014-04-22

亚院士:转基因问题专家怎么说都要被骂

转基因是否安全?是否影响生育能力?是否违背生物进化规律?

2015-03-26

欧洲药局:含生长激素药物利大于弊

日前,欧洲药品管理局发布评审结果认为,使用含生长激素药物的好处大于风险,但患者应严格按要求使用这类药物。 欧洲药品管理局发表声明说,生长激素在青少年身体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还在人体内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含生长激素的药物可治疗青少年发育不良和身材过分矮小,但使用这类药物有增加死亡率的风险,主要原因是可能诱发骨癌。

2011-12-22

Nature:于方等阐述与HIV Vif互作的宿主细胞因子

12月22日,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T-cell differentiation factor CBF-β regulates HIV-1 Vif-mediated evasion of host restriction”的文章,该文章第一作者为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张文艳副教授,通讯作者为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计划特聘教授于晓方教授,文章第一完成单位为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

2012-11-19

Small:台湾科学家利用微小晶体进行测试

中国台湾的科学家们使用奇妙石墨烯作为液态门控场效应晶体管的一部分,来检测微量液体样品中的离子浓度。 纳米场效应晶体管作为探针应用于微小空间(比如细胞或者细胞之间的区域)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探针装置本身变得更小,将它们与自然集成的驱动力越来越大。然而,设计这类微型传感器的挑战之一就是在这样微小的尺寸上提供功能和灵敏度。

2012-11-19

Small:曲刚等利用金纳米颗粒探测酶的活性

用肉眼就可以分辨一个样品中是否存在有活性的酶吗?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的曲晓刚研究员等最近通过将金纳米颗粒同酶的基体结合,来测试酶的活性,该方法能够给出肉眼可以分辨的信号。 人端粒酶在超过85%的肿瘤细胞中过表达,而在正常细胞中几乎不表达,因此端粒酶不仅可以作为肿瘤治疗的一个特殊靶点,同时在肿瘤的早期诊断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2012-11-19

Lab Chip:碳纳米技术让医疗诊断进入新时代

近日,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碳“纳米管”大大提高了生物传感器的速度,该技术有朝一日可能让医生在几分钟内完成例行的实验室测试,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缩短了诊断和治疗的时间。 新发现的碳“纳米管”使得原型纳米生物传感器的速度几乎增加了两倍,而应该发现不仅在医学上,在毒理学、环境监测以及新药开发等领域也可应用。但科学家们认为在系统准备商业化生产前,进行必要的完善是必须的。

201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