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诺菲:Lyxumia联合基础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显著改善血糖控制
2012年10月2日电 /生物谷BIOON/ --赛诺菲(Sanofi)今天公布了一项临床试验的结果,数据显示,日服一次Lyxumia(lixisenatide)的作用机制在于显着延迟了胃排空,该过程伴随着餐后血糖(PPG)水平的显著降低。 该项研究数据已提交至在柏林举行的欧洲协会糖尿病研究年度会议(EASD),同时提交的还包括GetGoal Duo 1和GetGoal-L III期研究数据。
NEJM:血糖的严密控制并不会改善处于心脏手术期间儿童的健康状况
2012年9月9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的一篇研究报告指出,对处于心脏手术期间的婴儿和儿童进行严密的血糖控制(tight glycemic control)并不会降低其感染风险以及改善其恢复状况。接受心脏手术的婴儿和儿童,其通常会表现出高血糖的症状,这或许和健康问题,甚至死亡有关。
Diabetes Care:1型糖尿病妊娠后血糖和体重均增高
1型糖尿病患者妊娠期间需要严格控制血糖,大部分患者血糖能达到正常水平,但是分娩后血糖和体重改变少有相关研究报道。为此,波兰研究者Cyganek K开展一项分娩后血糖和体重改变的相关研究(Postpregnancy Glycemic Control and Weight Changes in Type 1 Diabetic Women)。
IIb期数据显示默克公司的研究新药每周一次DPP-4抑制剂MK-3102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
柏林--(美国商业资讯)—默克公司(NYSE: MRK)在美国和加拿大以外称为MSD,该公司今天发布了该公司开发中用于2型糖尿病治疗的研究新药每周一次DPP-4抑制剂MK-3102的IIb期数据。该项为期12周的研究显示,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MK-3102的血糖降幅显著大于安慰剂,而症状性低血糖发生率接近安慰剂。这些数据今天在柏林召开的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EASD)第48届年会上呈报。
PNAS:胰高血糖素通过自分泌信号调节自身合成
2012年12月4日讯 /生物谷BIOON/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眼的研究人员发现,生产胰高血糖素(glucagon)的细胞可被胰高血糖素自身刺激。该小组此前的一项研究表明,这一原则也适用于胰岛素。这意味着,机体中运行着一种反馈系统,从而激素分泌细胞可接收到一种即刻信号(immediate signal)来产生更多的激素。 相关研究结果已在线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杂志上。
诺和锐(R)30可显著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
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诺和锐®30强化治疗可显著改善血糖水平 美国费城2012年6月25日电 /美通社亚洲/ -- 2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研究A1chieve® 的一个亚组分析结果新数据显示,2型糖尿病以诺和锐®30(NovoMix® 30,双相门冬胰岛素)加强治疗可以显著改善血糖水平并减少低血糖的发生率。
利格列汀相较格列美脲控糖效果相当,但低血糖更少且减轻体重
德国殷格翰2012年6月29日电 -- 于6月28日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上的为期两年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Trajenta® (利格列汀)应用于仅靠二甲双胍治疗无法获得充分的血糖控制的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中时,与目前最常被处方的磺脲类药物格列美脲相比,具有相似的对血糖控制水平的改善作用。
Ann Intern Med:双水杨酸酯可改善T2DM患者血糖
短期研究显示双水杨酸酯可改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血糖。为了评估双水杨酸酯在T2DM中1年的疗效和安全性,来自美国哈佛大学Joslin糖尿病中心Allison B Goldfine教授及其团队进行了一项研究,该研究发现双水杨酸酯可改善T2DM患者血糖,并能减少炎症介质。该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2013年7月2日的《内科学年鉴》(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
Sleep:年轻糖尿病者因睡眠不好导致血糖控制不佳
近日,一项新的发表在1月份Sleep杂志上的研究论文"Sleep, Glucose, and Daytime Functioning in Youth with Type 1 Diabetes"证实,年轻的糖尿病患者可能因为夜间睡眠不好而导致血糖控制不佳,结果导致他们在学校表现较差甚至行为异常。
JAD:高血糖促使β-淀粉样蛋白对大脑血管内皮细胞的毒性增强
2013年10月30日讯 /生物谷BIOON/--根据美国杜兰大学研究人员新近发表的一项新研究揭示,2型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会使得阿尔茨海默氏症相关β-淀粉样蛋白对大脑中血管内皮细胞的毒性增强,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的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杂志上。 这项研究支持了高血糖和血管损伤是促使痴呆发展的“贡献因素”这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