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流控芯片的慢性肾病生物标志物FGF23 影响中性粒细胞迁移能力研究获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应用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刘勇与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教授Francis Lin课题组合作,利用微流控芯片研究了慢性肾病生物标志物FGF23对中性粒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相关成果发表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杂志上(2017,7:3100,DOI:10.1038/s41598-017-03210-0)。细胞迁移在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合肥研究院等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在细胞趋化性和记忆效应研究中获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应用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刘勇课题组与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教授 Francis Lin 课题组合作,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在细胞趋化性和记忆效应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封底文章形式发表在
上海运用机器人磁控胶囊精确诊断小肠疾病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运用磁控机器人胶囊内镜技术开展了199例疑似小肠疾病患者的诊断。临床实践证明,采用这一高新技术可以提高消化道肿瘤早期筛查的准确率,尤其是小肠疑难疾病的早期诊断准确率,对
邱明博士: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的血脂亚组分检测
2月17日上午来自国盛医学邱明博士做了题为“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的血脂亚组分检测”的精彩报告,生物谷小编概括总结了邱明博士的现场报告,分享给大家,一起学习进步。
微流控芯片有望成为抗寄生蠕虫药物开发新工具
美国俄勒冈大学研究人员日前报告说,利用微流控芯片对寄生蠕虫电生理信号的读取,可以进行潜在抗寄生蠕虫化合物筛查,这一成果为加快针对寄生蠕虫的新药研究带来希望。俄勒冈大学这项研究主要是针对土源性蠕虫开展的
Adv Healthc Mater:开发出磁控干细胞用于肿瘤药物靶向输送
来自托木斯克理工大学(TPU)的科学家开发出了一种控制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新技术,可以更有效治疗肿瘤。为了攻击肿瘤细胞,科学家们尝试采用磁场控制病人的自体细胞,因为自体细胞不会被机体免疫系统排斥,因此可以直接将药物带到肿瘤中心。这项新技术由TPU、巴普甫夫医科大学及伦敦大学女王学院的研究人员一起完成。
BD在中国首发微流控文库制备仪,助力精准医疗大有可为
北京2016年12月20日电 /美通社/ -- 12月17日,BD 在 P4 China 2016 国际精准医疗大会上推出全球第一款通量灵活、全自动一体化微流控文库制备仪 BD CLiCTM 系统,极大缩短了批量处理样本的时间,全面突破
微流控从实验室到产业化还要多久?
微流控是一门高度交叉的学科,涉及化学,生物学,流体物理,微电子技术,MEMS技术,新材料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等等。它能够从微观尺度上操控和处理液体,具有微型化,集成化,便携化和高精度化的特点。记得在2006年的时
方肇伦——东北大学——顺序注射―原子吸收及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流动注射毛细管电泳分析,智能化流动光度分析系统,微流控分析芯片及流动分析在生物过程分析中的应用
顺序注射―原子吸收及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流动注射毛细管电泳分析,智能化流动光度分析系统,微流控分析芯片及流动分析在生物过程分析中的应用
朱纪军——东南大学——微细加工技术,微流控相关的生物微机电系统集成技术,真空电弧离子改性和相关表面改性和工程评价,医用生化分析仪器集成,高灵敏度光学检测技术
微细加工技术,微流控相关的生物微机电系统集成技术,真空电弧离子改性和相关表面改性和工程评价,医用生化分析仪器集成,高灵敏度光学检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