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PLOS ONE:研究人员开发出脑部自动成像软件

当任何动物学习并形成记忆时,脑细胞的物理结构会发生变化,尤其是一种接受其他神经元传导信号的叫做树突棘的小突起会根据刺激生长并改变形状。来自马克斯普朗克佛罗里达神经科学研究所(MPFI)的科学家已经观察到了

2017-02-13

Cell Res:刘光慧等发现新型染色质成像工具,让衰老可视化

2017年1月31日,Cell Research在线发表了来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刘光慧课题组和徐涛课题组,以及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曲静课题组合作完成的一项题为"Visualization of Aging-Associated Chromatin Alterations with an Engineered TALE System" 的研究成果。这篇文章发展了一种新型基因组DNA三维成像工具,利用此

2017-01-31

Nat Methods:新技术可实现对机体5D成像 或助力疾病诊断和治疗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Method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成像分析技术,该技术能够帮助寻找重要的生物学分子(疾病迹象),同时还能够帮助快速分析研究这些分子之间如何相互作用,这种名为超光谱矢量分析(Hyper Spectral Phasor analysis,HySP)的技术或能利用手机图片来帮助诊断和监测疾病。

2017-01-16

Nature:新成像技术有助更好地理解蛋白如何发挥作用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和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的成像技术,可能给科学家们一种相对简单的方法来揭示蛋白的哪些部分让它们发挥它们的功能。这种新技术将强电场脉冲应用与时间分辨X射线晶体分析法结合在一起。

2016-12-10

新型3D成像技术或可改善乳腺癌的筛查

如果能够早期发现乳腺癌,研究者或许就能够更清楚地对肿块进行分析,从而就能够降低癌症对患者的危害风险,近日,来自梅奥诊所的研究者们就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三维乳腺癌成像技术,该技术就能够通过增加乳腺癌筛查的准确性来有效早期地对乳腺癌进行诊断。

2016-11-10

北极星成像在华建亚洲实验室

明尼苏达州罗杰斯2016年9月12日电 /美通社/ -- 美国北极星成像公司(North Star Imaging,简称NSI)在中国苏州建立了第一家工业X射线数字成像和计算机断层扫描 (CT) 设备演示与检测服务实验室,将为亚洲市场提

2016-09-13

Mallinckrodt6亿9千万美元出售成像业务

医疗器械产业已经成为近年来生物医药产业领域中增长最为迅速的分支之一。许多生物技术公司都摩拳擦掌准备在这一领域大展拳脚。不过也有一些公司反其道而行之,决定转战其他市场。最近,总部位于爱尔兰的生物技术公司Mallinckrodt就做出了类似决定。公司决定将旗下的核成像业务以6亿9千万美元的价格出售给IBA Molcular公司,这也标志着这家老牌生物技术公司将正式推出医疗器械领域。

2016-08-30

金长文——北京大学——结构生物学,生物大分子动力学的核磁共振研究,核磁共振方法学

结构生物学,生物大分子动力学的核磁共振研究,核磁共振方法学

2016-07-26

吴季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蛋白质和核酸的核磁共振研究及生物核磁共振波谱学方法学研究,特别是蛋白质的结构测定及结构和功能关系,以及   蛋白质-蛋白质,蛋白质-核酸,蛋白质-配基相互作用,结构基因组学研究中适于高通量结构测定以及代谢组学中的核磁共振方法学研究

蛋白质和核酸的核磁共振研究及生物核磁共振波谱学方法学研究,特别是蛋白质的结构测定及结构和功能关系,以及   蛋白质-蛋白质,蛋白质-核酸,蛋白质-配基相互作用,结构基因组学研究中适于高通量结构测定以及代谢组学中的核磁共振方法学研究。

2016-07-26

田长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液体核磁共振方法研究人类(或其他高等真核生物)的膜蛋白(主要是G蛋白偶连受体和离子通道蛋白)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发展优化应用于膜蛋白结构研究的液体核磁共振脉冲序列,和相关的数据分析方法。   

应用液体核磁共振方法研究人类(或其他高等真核生物)的膜蛋白(主要是G蛋白偶连受体和离子通道蛋白)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发展优化应用于膜蛋白结构研究的液体核磁共振脉冲序列,和相关的数据分析方法。   应用药理学,生理学手段研究人类疾病相关的膜蛋白功能,结合结构生物学方法研究疾病相关的膜蛋白在人类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并试图应用这些知识筛选,设计新的药物。

2016-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