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碳投资成风尚 中国版碳交易走出“空中楼阁”
深圳排放权交易所的正式推出,被认为是自“京都议定书”框架以来中国首次进行的碳排放交易的尝试。据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启动当日交易信息显示,首个交易日已经完成8笔交易,成交总量为21112吨,成交总额613236元。 在深圳启动的碳交易市场,华为、中兴、富士康、比亚迪等深圳知名企业已经正式确定被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而在国内新兴的碳市场上,一些企业早就开始了自己的碳经济战略。
Oecologia: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氮循环研究取得新进展
植物叶片同位素15N自然丰度值(δ15N)受氮循环的多个过程及相互作用的影响,能够综合反映生态系统氮循环的特征,如开放程度和可利用N状态。大量研究发现,热带和亚热带相对于温带和北方森林氮更为富足,其生态系统氮周转和循环较快。热带亚热带森林植物叶片和土壤δ15N比温带森林的较高的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一普通现象。因此,比较不同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叶δ15N可以判断生态系统氮状态。
Atmos Envir:华北平原氧化亚氮减排新举措
记者日前从中科院成都山地所获悉,该所博士蔡延江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在河南省封丘县对不同施肥制度下玉米—小麦轮作体系的氧化亚氮排放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显示,将一半有机肥与一半无机肥氮配施,能有效降低我国华北平原农田土壤氧化亚氮的排放。相关成果发表在《大气环境》杂志上。
:美半世纪致力改良松树品种 碳储存能力大幅提高
为更大程度地发挥植物在碳吸收和碳封存方面的作用,美国研究人员经过半个多世纪努力,不断改良松树品种,提高其吸取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能力,终于取得明显成效。 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从1968年到2007年,美国东南部地区种植的改良型火炬松的树木产量增加了17%,而其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也相应地提高了13%。在这40年里,火炬松的品种被改良了三次。
Chinese Sci Bull:左昕昕等发现碳封存新方式--植硅体碳
日前,《科学通报》杂志刊登了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左昕昕博士与吕厚远研究员共同撰写的"Carbon sequestration within millet phytoliths from dry-farming of crops in China"研究论文,该研究以我国北方旱作农业典型农作物黍、粟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其各自的植硅体碳含量及植硅体碳封存速率...
Nature:冻土层解冻释放的碳对气候影响严重
适逢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在南非德班召开之际,一份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的论文"Climate change: High risk of permafrost thaw"表明,永久冻土层解冻所造成的气候变化威胁比原先估计的更严重。永久冻土层解冻会释放出贮存在土壤中的碳。 科学家说,到2100年,永久冻土层解冻所释放出的碳总量可能是“原先报道的1.7至5.2倍”,具体取决于地球表面温度上升的速度。
甘蔗细菌助农作物空中取氮减少化肥使用
氮肥过度使用会给周边环境带来巨大压力。英国研究人员开发的新技术则有望降低这种压力,他们通过给农作物植入一种取自甘蔗的细菌,使作物从空气中获取营养成分氮,从而减少氮肥使用。 英国诺丁汉大学最新发表的公报说,植物会通过固氮作用将氮分子转化为氨,为生长提供必需的营养。然而绝大多数植物只能从土壤中获取氮,因此许多农作物都须施用氮肥。不过,一些植物可在固氮菌的帮助下从空气中直接获取氮。
东芝与1MDB将携手将碳离子放疗系统引进马来西亚
东芝公司(Toshiba Corporation)和马来西亚政府全资所有的战略发展公司1Malaysia Development Berhad (1MDB)今天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MoU)。依照该谅解备忘录,双方将探索将东芝的碳离子放疗系统引进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