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优质”癌症基药物载体——基纳米盘问世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究员王辉与华盛顿大学教授Miqin Zhang等在癌症碳基药物载体方面取得新进展:制备出一种类红细胞纳米载体——多功能荧光介孔碳基纳米盘。纳米尺度的药物输送载体因其响应型的药物释放、多模型的体内成像以及复合治疗的协同效应,近年来在生物医学领域展现了极高的应用前景。然而,纳米输送载体在肿瘤组织的较低聚集率一直限制着癌症的治疗效率。通过控制

2019-03-22

Science子刊:新型抗体合药可治疗成神经细胞瘤

2019年3月17日讯 /生物谷BIOON /——费城儿童医院癌症中心(CHOP)的医学科学家们开发出了一种靶向大多数儿童成神经细胞瘤表面蛋白的基于抗体的有效新疗法,可以有效杀伤癌细胞。这项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图片来源: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如果神经母细胞瘤细胞表面存在终极‘坏蛋’——只在大

2019-03-17

三维纳米生物电极构筑方面取得新进展

 三维碳纳米复合材料有优良的理化和机械性能,具有易合成、成本低、形貌可控等优点,近年来被广泛用于酶的固定化载体电极,应用于生物燃料电池、电化学分析、光电催化等领域。目前,三维碳纳米复合材料主要由大量一维、二维碳纳米材料混合组成,整体结构中界面原子所占比例较高,导致界面接触电阻较大、导电率较低,从而影响电极性能。近日,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体外合成生物中心研究员朱之光带领的团队针

2019-03-11

生物质衍生掺杂多孔应用于电催化固氮研究获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环境与能源纳米材料中心在生物质衍生氮掺杂多孔碳电催化固氮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工作展示了生物质衍生氮掺杂多孔碳中吡啶氮在电催化固氮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其固氮机理进行了深入探究。相关研究发表在ACS Energy Letters (ACS Energy Lett. 2019, 4, 377-383)上。氨(NH3)是人造肥料的氮源,是维持人类

2019-02-14

上海房颤中心联盟成立,为建设规范诊疗管理体系按下“快进

为响应国家分级诊疗政策,进一步规范房颤疾病诊疗,扩大房颤患者的管理范围,2019年2月20日,上海市房颤中心联盟正式宣布成立。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张怀琼出席会议并讲话,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处处长吴宏、上海市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谭鸣,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中国房颤中心专家委员会主席、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拜耳公司处方药事业部副总裁周晓兰女士以及上

2019-02-21

研究实现-甲基吡咯啉的微生物合成

美国化学学会ACS Synthetic Biology 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肖友利研究组和周志华研究组等合作完成的题为Building Microbial Hosts for Heterologous Production of N-methylpyrrolinium 的研究论文。以N-甲基吡咯啉为生物合成关键共同中间体的(降)托

2019-02-04

元素影响与茶叶风味相关的代谢产物积累模式调控多组学研究获进展

 茶起源于中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也是世界主要产茶国之一。茶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内消费和出口创汇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在实际生产中,合理使用氮肥不仅能够增加茶叶的产量,而且能够提高茶叶中氨基酸、嘌呤类生物碱等化合物的含量,改善茶叶品质。前人研究表明,不同氮水平和氮形态(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对茶叶中代谢物的积累模式的影响具有显着的差异,但是其中的调控

2019-01-12

专家发现元素影响茶叶中代谢物积累和基因表达

 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高立志研究组以一年生云南大叶茶苗为研究材料,采用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对不同氮水平和氮形态下生长一定时期的茶苗的生理指标、代谢物积累和基因表达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研究发现,不同氮条件处理下,茶叶中黄酮类物质的积累及其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都表现出最为显着的差异。该研究成果发表于《农业与食品化学》期刊。中国是世界主要产茶国之一,在实际生产中

2019-01-02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分解酶活性的影响研究取得进展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碳库,而由微生物驱动的有机碳分解对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影响。土壤微生物主要通过其分泌的胞外酶参与土壤的碳循环。土地利用变化导致土壤有机质的质量和数量以及土壤理化特性的改变,这些都会导致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从而影响其分泌的胞外酶活性。然而土壤碳循环相关酶活性对于不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机制是什么,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土壤生

2019-01-03

丹麦科学家通过调控转录因子GntR1和RamA提高谷氨酸棒杆菌的生长和中心代谢

 适应性进化技术是目前备受瞩目的菌种改良技术,该技术能够有效的增强菌株的某种表型或者生理性状,并且该育种技术会保留菌株原有的优良性状,不会出现基因工程育种技术造成的生长限制。为了探究控制谷氨酸棒杆菌的生长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关键调控因子,研究人员在葡萄糖的基础培养基中对野生型的谷氨酸棒杆菌(C. glutamicum ATCC 13032)进行了长达1500代的适应性进化。在驯化菌株中分离

2018-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