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PNAS:研究揭示鼹鼠不患癌机制

2012年11月6日 讯 /生物谷BIOON/ --盲鼹鼠是中东地区常见的生活于地下的小型啮齿动物,其寿命可达21年。近日,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盲鼹鼠对抗癌症的机制,这与三年前他们发现的裸鼹鼠对抗癌症的机制不同,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期刊PNAS杂志上。 盲鼹鼠和裸鼹鼠都是生活在地下的长寿啮齿动物,也是仅有的两种不会患癌症的哺乳动物。

2012-11-18

Hum Mol Genet:开发出治疗眼病的新型干细胞模型

2012年11月9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来自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者使用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iPSC)将病人的皮肤组织成功转变成了遗传性黄斑变性的实验室模型。相关研究成果刊登于国际杂志Human Molecular Genetics上。 研究者Gamm表示,这种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快速深入地理解人类基因突变的生物学效应。

2012-11-18

:"正性应激"有助于预防青光

2012年4月3日,《每日科学》报道,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小鼠研究,已设计出一种预防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的治疗方法。相关研究论文在线发表在Molecular Medicine上,首次表明预处理诱导的耐受性可以预防神经退行性疾病。 研究通过使小鼠反复暴露在类似于高海拔地区的低氧状态中,增加了视神经细胞的损伤耐受性。

2012-11-18

PLoS One:视神经衰弱所引发青光与基因变异有关

近日,日本京都府立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表示,他们发现了与视神经衰弱所引发青光眼有关的基因变异。这一成果发表在美国网上科学杂志《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上。 据研究人员介绍,他们对1244名青光眼患者(平均年龄64岁)和975名正常人(平均年龄60岁)的基因进行比较后,发现大部分患者的某个特定基因都出现了5种变异。

2012-11-18

BMC Biol:揭示裸鼠抗癌的分子机制或为开发抑癌疗法提供思路

来自伊利诺伊大学生物技术中心的研究者通过研究揭示了盲裸鼠抗癌的分子机制,以及阐述了低氧环境在啮齿类动物长寿及抵抗癌症上的扮演的角色。 (Credit: Courtesy of Institute of Evolution, University of Haifa,

2013-09-07

光电所眼前节施氏管活体成像与开角青光诊治获突破

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八室“扫频OCT技术在眼前节施氏管活体成像与开角青光眼诊治”研究小组近日研究发现:正常眼的施氏管形态没有年龄和性别相关性;相对开角青光眼,正常眼的施氏管具有较大的管腔面积;在经过药物治疗后,开角青光眼的施氏管会随着眼压降低而明显扩张。该项研究可能为青光眼的分型诊断、药物和手术的疗效评价等提供活体监视的窗口。

2013-07-25

Neuropsychologia:脸症人丧失识别他人面孔的能力

12月8号,发布在Neuropsychologia杂志上的一项报告"Does acquisition of Greeble expertise in prosopagnosia rule out a domain-general deficit"表明,脸盲症人不能识别出人面部的三维轮廓。 现实生活中有时我们会戏称自己有脸盲症,记不住谁是谁。

2012-11-18

一种治疗青光新方法

牛津生物医药和美国的梅奥诊所联合研究开发了一种治疗慢性青光眼的新的基因疗法。根据约定,梅奥诊所和牛津生物医药在对青光眼治疗进行临床研究时,要运用牛津生物医药的LentiVector基因传送技术。 这种技术释放了COX-2基因和PGF-2a接收基因,能够有效地减少眼睛内部的压力。 在完成了临床前期研究以后,在合作框架内牛津生物医药可以行使他的专有权,去申请梅奥诊所的青光眼技术 。

2013-05-22

Biomaterials:科学家开发出可治疗青光的隐型眼镜

来自哈佛大学医学院等处的研究者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药物洗脱的隐形眼镜,其可以延长药物拉坦前列素的运输,拉坦前列素是一种用于治疗青光眼的常用药物。

201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