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Neuroscience:发现环境驱动进食的神经回路
近期,新加坡科学家发现了驱动进食的神经回路,研究结果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杂志,标题为“A neural circuit for excessive feeding driven by environmental context in mice”。研究发现,小鼠下丘脑结节核中的生长激素抑制素神经元(tuber
科学家发现脑组织炎症是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关键因素
近日,发表在《Nature Medicine》上的一项题为“Microglial activation and tau propagate jointly across Braak stages”的研究中,来自匹兹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神经炎症-或称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参与了阿尔兹海默病中tau蛋白缠结在新皮质中的扩散,进而导致阿尔兹海默病
Cell Rep:深入揭示纵向胶质母细胞瘤的微环境或能揭示骨髓中中性粒细胞的重编程致癌特性
来自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首次在正常免疫系统的动物模型机体中开发出了胶质母细胞瘤癌变肿瘤,旨在更好地模拟人类机体中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机体中存在一类特殊的免疫细胞,尽管其主要的功能是攻击和杀灭癌细胞,但实际上其能充当“双重制剂”(double agents)的角色,并增加和强化肿瘤的侵袭性和威胁。
JECCR: CircHMGCS1-016重塑免疫环境调节肝内胆管癌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ircRNAs可能在几种人类癌症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但CircRNAs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中的功能和机制尚不清楚。
风毛菊属植物适应高海拔环境研究取得进展
生物如何适应极端环境是进化生物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相比低海拔地区,高海拔地区常常具有低温、低氧、土壤贫瘠和紫外线辐射强等极端环境。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是研究植物对高海拔环境适应与进化的天然实验室。青藏高原地区孕育着丰富的植物多样性,包含许多极具特色的高山植物类群,其中风毛菊属是该地区高山植物代表性类群之一。风毛菊属隶属菊科,拥有超
Commun Biol:新型人源化肿瘤微环境或能改变前列腺癌细胞的骨转移倾向
2021年9月30日 讯 /生物谷BIOON/ --前列腺癌(PCa)是男性第二大最常被诊断的癌症类型,而骨骼是其最常发生转移的部位,肿瘤微环境(TME)会影响肿瘤的生长和转移,然而肿瘤微环境在前列腺癌向骨骼转移的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研究人员知之甚少。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Communications Biology上题为“A humanized or
鱼类适应青藏高原极端环境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青藏高原寒冷、低氧和强紫外线的环境条件给土着生物的生存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对于鱼类来说,青藏高原的极端环境使得高原土着鱼类主要局限在三个类群:123种高原鳅属鱼类(Triplophysa)、76种裂腹鱼类(Schizothoracine fishes)和43种鰋鮡鱼类(Gl
The EMBO J:DNA甲基化转移酶或是预防机体自身炎症性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2021年10月9日 讯 /生物谷BIOON/ --DNA甲基化是一种基本的表观遗传学修饰机制,其在整个生物学过程中都非常重要,维持甲基化转移酶DNMT1的功能对机体发育过程中的谱系分化至关重要,但其在组织稳态中的功能却并未被研究人员完全理解。人类机体的先天性免疫系统能识别并抵御多种病原体,比如病毒、细菌或寄生虫等,除了其它保守结构外,其还能根据RNA和DN
IMMUNITY:揭秘炎症基因表达的环境依赖控制相关机制——PGE2-MEF2A轴
近期Francesco Cilenti教授及其团队研究了细胞在复杂环境下的可塑性和适应性原则,并揭示了与感性疾病或癌症相关的IFN I诱导的转录回路。
研究揭示麦类特异转座子重塑小麦环境适应的调控网络
转座子(Transposable Element,TE)是基因组中可移动的DNA元件。小麦族物种的转座子呈现爆发性增长,基因组高达3-16 Gb,85%以上由TE组成,而与之亲缘关系密切的二穗短柄草基因组只有272 Mb。可以说小麦的基因是“散落”在TE的海洋中,那么这些TE群体仅仅是自我复制垃圾序列,还是会影响宿主的基因活性与适应性呢?中国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