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OS GENET:提高玉米耐旱性相关基因的研究
玉米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其生产频繁受到干旱、极端温度等自然灾害的威胁,其中每年因干旱造成的损失大于其它各种自然灾害。因此,研究植物响应干旱胁迫的分子机理,提高植物的耐旱能力,既是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也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研究需要。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秦峰研究组以玉米ZmDREB基因家族为研究对象,对玉米B73基因组进行了全面分析,分离克隆了18个ZmDREB基因。
Plant Cell:玉米减数分裂研究取得新进展
减数分裂过程中配对的同源染色体是如何相互识别在植物的研究工作相对发表文章较少。虽然功能上是保守的,但不同物种的同源染色体配对起始及机制可能不同。 韩方普实验室长期从事植物减数分裂及着丝粒的表观遗传学研究,该研究组以玉米减数分裂突变体及含有双着丝粒染色体的植株为材料,发现着丝粒配对先于端粒的bouquet并在同源染色体配对其重要作用。同源染色体配对起重要作用的是着丝粒的活性而不是着丝粒的特异序列。
美国乙醇工厂重开 因玉米收成创纪录激励生产利润
据芝加哥11月4日消息,关闭长达五年的美国乙醇工厂将重新恢复运转,因美国玉米收成创纪录高位拉低价格,并令生物燃料制造商的利润改善。 农产品巨头嘉吉公司周一称,重启旗下位于爱荷华州道奇堡的工厂,该工厂是嘉吉2011年从玉米加工商Tate&Lyle手中收购而来的。
PNAS:美国科学家发现玉米抗病机理
近日,植物生理学杂志和PNAS上发表了关于玉米抵抗病原菌的研究新发现 研究人员来自于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服务署和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他们发现玉米产生的抗性物质——防御素和kauralexins能够在真菌感染部位迅速积累,阻止病原菌扩散。他们还在玉米中发现一种蛋白信号物质ZmPep1,它能够感应真菌入侵并及时动员植物抵抗。
中国首次大规模进口阿根廷转基因玉米
阿根廷农业部长诺韦尔托·亚瓦尔周三表示,在完成所有检验检疫手续后,首批6万吨阿根廷玉米已经正式启运中国。这是阿根廷首次向中国大批量出口玉米,这批玉米已经开始向内陆目的地运送,将会用于生猪和鸡类的饲养。 阿根廷政府官员周三表示,中国已经正式批准首次大规模进口来自阿根廷的转基因玉米。
科学家发明了一种以秸秆为原料发酵生产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一种以秸秆为原料发酵生产丙酮、乙醇、丁醇的方法”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专利号:ZL 201210259521.X)。
秸秆木屑经热解液化处理后变“生物质油”
近日,新一轮的油荒迅速蔓延全国多地,排队加柴油的车辆更是在加油站前排起了长队。然而,在滨州市一家企业内,成堆的棉花秸秆、木屑、稻壳经过热解液化等工艺处理,摇身变成了“生物质油”。10月24日,记者在现场目睹了这一过程。在棉花主产区的滨州,原本被农民随意焚烧的棉花秸秆从此有了好的去处。
中科院“秸秆固态酶解发酵生产燃料乙醇关键技术及示范”课题启动
1月17日,由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陈洪章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秸秆固态酶解发酵生产燃料乙醇关键技术及示范”召开了课题启动会。课题参加单位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所、中科院研究生院、山东农业大学、山东龙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有关人员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