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大学联合团队《自然》发文:首次实现跨膜孔蛋白的精确从头设计
北京时间8月26日23时,Nature杂志在线发表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卢培龙研究员课题组与华盛顿大学David Baker等课题组合作的人工设计跨膜蛋白质的最新研究:《跨膜孔蛋白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ational Design of Transmembrane Pores)。该研究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跨膜孔蛋白的精确从头设计。华盛顿大学
《自然》新研究揭开癌细胞的特殊保护膜
在全世界范围内,癌症是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然而,最初的肿瘤往往并非致命的关键。事实上,对于超过90%的癌症病患来说,是在癌细胞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以后才回天乏术。由于癌症的复杂性,我们很多时候并不清楚癌细胞在转移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也就很难针对其扩散开发有效的治疗方法。最近,一项发表在顶尖学术期刊《自然》上的新研究揭示,在癌细胞转移之初,淋巴系统竟然会提供特别的
鉴定出横跨冠状病毒双膜囊泡的分子孔
2020年8月10日讯/生物谷BIOON/---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导致2019年冠状病毒病(COVID-19),如今正在全球肆虐。它是一种基因组为RNA的包膜病毒。SARS-CoV-2感染可能是无症状的,也可能引起广泛的症状,从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到危及生命的败血症。COVID-19的临床表现包括无症状携带者和以败血症和急性呼吸衰竭为特征的暴
研究阐释冠状病毒的融膜机制
7月17日,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章新政研究组的研究论文。这项工作通过解析冠状病毒SARS-CoV spike(S)糖蛋白的融膜后结构,进一步阐释了冠状病毒的融膜机制,为相关疫苗和药物的开发设计提供了结构基础和指导思路。高致病性人源冠状病毒所引发的疾病已经对人类生命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目前仍然缺乏有效
罗氏CD20单克隆抗体治疗膜性肾病 Agios地中海贫血疗法入围
上周FDA共发出10项孤儿药资格,其中涉及7款小分子疗法,以及治疗膜性肾病、胃癌的单克隆抗体和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免疫疗法,今天这篇文章为大家做一个盘点。药物:Dersimelagon(MT-7117)研发企业:田边三菱制药(Mitsubishi Tanabe Pharma)治疗疾病:卟啉病的皮肤变异(包括疾病皮肤表现的治疗和预防)简介:卟啉病是一类由于血红
Nature:揭示无膜细胞器形成的成分依赖性机制
2020年5月15日讯/生物谷BIOON/---细胞器是细胞中类似器官的区室,与许多细胞功能有关。有一大类细胞器在形成时是不含有膜的,而且越来越多地被称为凝结物(condensate),这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它们是通过液体凝结形成的,就像草上的露珠一样。但由于这些细胞器没有膜,科学家们仍然不了解控制哪些分子能进入凝结物而哪些分子被排除在外的规则。液体凝结模型的
美国FDA批准Kynmobi(阿扑吗啡舌下膜剂):15分钟起效,OFF事件唯一按需舌下疗法
Kynmobi在舌下溶解,可快速、按需治疗OFF事件,15分钟起效、30分钟显著改善症状,每天可使用多达5次。
Antivir Res:冠状病毒膜融合机制为抗病毒药物的开发提供了一种潜在的靶标
2020年4月12日讯/生物谷BIOON/---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之前称为2019-nCoV)导致2019年冠状病毒病(COVID-19),如今正在全球肆虐。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鉴定出抗病毒治疗COVID-19的一个潜在的靶标。相关研究结果于2020年4月6日在线发表在Antiviral Research期刊上,论文标
Science子刊:我国科学家发现PBX1+蜕膜自然杀伤细胞促进胎儿发育
2020年4月7日讯/生物谷BIOON/---在怀孕早期,在胎盘的母胎界面(maternal-fetal interface)发现了许多蜕膜自然杀伤细胞(decidual natural killer cell, dNK细胞)。然而,人们对dNK细胞亚群的功能仍然知之甚少。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郑州大学第一附
线粒体膜融合研究方面获进展
2月10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饶子和课题组、胡俊杰课题组和美国科学院院士JodiNunnari课题组合作的研究论文“Structural analysis of a trimeric assembly of the mitochondrial dynamin-like GTPase Mgm1”。该研究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