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分蘖发育调控研究取得进展
自然界中,禾本科作物通常存在两种分枝策略:单秆或少分蘖的强顶端优势,如玉米、高粱等;主茎与分蘖无显着差别的弱顶端优势,如小麦、水稻等。两种分枝类型都是影响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TCP转录因子TB1(TEOSINTE BRANCHED 1)是决定栽培玉米强顶端优势的重要因子。然而,决定水稻等弱顶端优势的因子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
“神器”助力第三代杂交水稻繁殖系种子分选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了解到,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曹乃亮团队与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联合研制出荧光检测分选仪,可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研发的第三代杂交水稻繁殖系种子进行高精度、大通量分选,助力我国第三代杂交水稻推广应用。今年11月2日,袁隆平领衔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取得了双季亩产1530.76公斤的成绩,为确保我国粮食
通过定点突变中胚轴伸长负调控基因快速创造适合直播的水稻新种质
11月18日,中国水稻研究所优质稻育种课题组在水稻中胚轴伸长及直播性状遗传改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Molecular Plant上发表题为“Targeted Mutagenesis ofPOLYAMINE OXIDASE 5 that Negatively Regulates MesocotylElongation Enables the Gen
研究发现一个新的水稻LRR-Like1蛋白YPD1
11月17日,中国水稻研究所种质创新课题组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Rice LRR-Like1Protein YELLOW AND PREMATURE DWARF 1 is Involved in High Light-Induced LeafSenescence”的研究论
研究发现水稻P450家族基因调控细胞死亡新机制
11月15日,中国水稻研究所种质创新课题组在The Plant Journal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Disruption of EARLY LESION LEAF 1, encoding a cytochrome P450 monooxygenase, induces ROS accumulation and celldeath in rice 的研
水稻粒型调控研究获进展
水稻(Oryza sativa L.)是重要的主粮作物,也是作物遗传、发育、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功能等研究较为成熟的模式物种,而粒型是决定水稻产量、稻米的品质、营养与商品价值的重要因素,受到关键基因与环境因素的综合调控。因此,利用特异水稻种质资源,克隆水稻粒型关键调控基因并进行功能机制解析,是开展种子精准设计育种,选育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的
中国水稻研究所两个水稻新品种荣获第三届中国•黑龙江国际大米节金奖
近日,2020年第三届中国·黑龙江国际大米节品评品鉴活动结果揭晓,其中籼米组共评出3个金奖,中国水稻研究所选育的新品种 “华浙优261”拔得头筹,“万象优111”获并列第二名。华浙优261为我所自主选育的优质高产高效广适性新品种。于2020年通过国稻联合体长江上游地区国家审定(已公示),目前正在参加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稻和双季晚稻区域试验,华南稻区早
袁隆平“超优千号”创盐碱地水稻高产新纪录
14日下午,由袁隆平“海水稻”团队和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合作试验种植的耐盐水稻在江苏如东栟茶方凌垦区进行测产,经专家团队对3块各1亩左右稻田机收实测,“超优千号”耐盐水稻的平均亩产量达到802.9公斤,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方福平表示,这个产量创下盐碱地水稻高产新纪录。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管永祥介绍,除了袁隆平“海水稻”团队研发的好种子,江
我国科学家解析水稻小穗“变性”机制 为水稻增产提供新路径
我国科学家近日对水稻小穗的确定性调控分子机制进行解析,为水稻小穗“变性”提高每穗粒数、从而实现水稻增产提供了可能。该研究由西南大学水稻研究所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联合完成,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期发表在植物学国际期刊《植物生理学》上。“水稻产量的构成有‘三要素’——亩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其中每穗粒数的多少与水稻小穗内小花的数目直接相关。
我国科学家解析水稻小穗“变性”机制
我国科学家近日对水稻小穗的确定性调控分子机制进行解析,为水稻小穗“变性”提高每穗粒数、从而实现水稻增产提供了可能。该研究由西南大学水稻研究所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联合完成,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期发表在植物学国际期刊《植物生理学》上。“水稻产量的构成有‘三要素’——亩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其中每穗粒数的多少与水稻小穗内小花的数目直接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