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fe:不同组织间的基因活性存在显著差异
2017年8月22日 讯 /生物谷BIOON/ --众所周知,我们机体的大部分细胞中的基因都存在两个拷贝,即"等位基因",其中一条来自于母亲,另外一条来自于父亲。在大多数情况下,两个等位基因都能够转录生成RNA,但对于其中一些基因来说仅有一个等位基因能够表达,另外一个则处于沉默状态。具体哪一条等位基因被选择沉默是发生于胚胎发育的早期,因此,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致认为等位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在不同的组织中
肺表面活性剂生物分子冕形成机理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胡国庆等在肺表面活性剂冕(pulmonary surfactant corona)形成机理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揭示了纳米颗粒与肺表面活性剂交互作用后形成生物分子冕的演化规律,发现了纳米颗粒表面亲疏水性质对分子冕的结构起着决定性作用。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纳米科学期刊ACS Nano上,论文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胡青林,合作者为美国夏威
长期使用大麻能增加大脑氧含量?
2017年8月15日 讯/生物谷BIOON/--一项来自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脑健康中心的新研究表明,大麻中能使人产生精神愉悦感的成分四氢大麻酚(THC)的水平与大脑如何利用氧气的变化直接关联。来自脑健康中心的上瘾性疾病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主任Francesca Filbey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长期使用大麻的人与不使用的人相比有更高的脑血流量,并能从大脑血液中吸收更多的氧气。另外,他们大脑中的氧合成速
心电血氧脉搏三合一采集器与无线单导心电采集记录器获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
8月8日获悉,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与深圳中科汇康技术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手握式心电、血氧、脉搏三合一采集器(3in1)和无线单导心电采集记录器(Mini Holter)两款可穿戴式医疗设备,经过近四年的技术攻关和临床测试实验,日前正式获得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医疗器械注册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逐年增加,移动健
科学家发现功能活性更强的间充质干细胞
干细胞的应用性研究日新月异,发展迅速。在干细胞诸多类型中,间充质干细胞是目前研究较为充分的干细胞类型。间充质干细胞对人类健康的益处已得到充分证明,尤其在促进血管新生方面的作用。能否将间充质干细胞进一步分群,找到优化的干细胞,进一步提升其促进血管新生的能力?基于这一思路,对间充质干细胞亚群的功能进行细分研究,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韩忠朝研究团队首次
俄以科学家找到恢复蛋白质活性的方法
俄罗斯圣彼得堡信息技术、机械与光学学院发布消息称,该校与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合作,找到了一种恢复化学变性蛋白质结构的方法,该方法在用于制备治疗帕金森(阿尔茨海默氏症)类疾病药物时,可显着减低药物的制备成本。蛋白质特别是酶,可以加快化学反应的速度,所以被广泛用于药品和食品工业。蛋白质分子拥有复杂的空间结构,且其空间结构与蛋白质的功能直接相关,如果其空间结构被破坏,则蛋白质
上海交通大学和济南军区总医院等Cell子刊聚焦肿瘤乏氧信号机制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和济南军区总医院等单位受邀在《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药理科学趋势》)杂志上(IF:11.84)在线发表了题为“Reprogramming of the tumor in the hypoxic niche: the emerging concept and associated therapeutic strategies”的综
基于铁氧化物的纳米颗粒,肿瘤特异性释放单线态氧
活性氧(ROS)诱导的细胞凋亡已广泛应用于癌症的治疗。尽管光动力治疗(PDT)受益于活性氧生成的空间 - 时间控制,但其对光、光敏剂和氧气的精细匹配需求极大地阻碍了 PDT 作为癌症治疗选择的首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陈小元教授课题组与厦门大学的聂立铭教授课题组合作,开发了一种基于铁氧化物的肿瘤特异性酸性 pH 可控释放单线态氧的纳米颗粒。酸性条件下,铁氧化物颗粒(IO-LAHP)释放的铁(II)
上海硅酸盐所等发表基于乏氧肿瘤诊疗的综述文章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施剑林、副研究员刘佳男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步文博,在美国化学会综述性学术期刊《化学评论》(Chemical Reviews)在线发表了综述文章:Chemical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Functionalized Probes for Imaging and Treating Tumor Hypoxia(Chem
纳米线阵列,记录神经元活性的新神器
神经元可以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是神经系统的基础。与神经元相关的疾病种类繁多,其中不少并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案。要开发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一个重要的手段是监测神经元细胞对于候选药物的响应。目前记录神经元活性的方法多利用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差异,通过测量离子通道电流和细胞内电位的变化来评估神经元的健康状况以及对药物的响应。这种方法对电位变化敏感,且信噪比高。然而,这些技术的缺限在于:会破坏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