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Meta Engin:李寅等创建出利用二氧化碳生物合成丙酮的新途径

二氧化碳(CO2)既是主要温室气体,又是宝贵的碳资源。创建新的生物合成途径,实现利用太阳能将CO2高效生物转化为石油基化学品,将为解决全球资源和能源问题开辟一条新路,对工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丙酮是重要的有机溶剂和工业原料,是具有代表性的低值、大宗石化产品之一。我国每年的丙酮消耗量超过110万吨,其中一半以上依赖进口。

2012-11-18

JBC:科学家发现癌细胞抗氧化应激损伤的机制

化疗和辐射引起癌细胞氧化应激,进而杀死肿瘤细胞。南加州大学的一项新的研究表明,保护癌症和其他细胞免受应激压力的一种蛋白质有一天能够帮助医生打破癌细胞的防御能力,使得癌细胞对相应治疗更敏感。 南加州大学教授Kelvin J. A. Davies率领的研究团队完成的最新研究证实蛋白质Nrf2能增强细胞应对氧化应激的能力。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3月23日的《生物化学杂志》上。

2012-11-18

JBC:一种可激活酚氧化酶原系统的模式识别蛋白

甲壳动物拥有比较完善的非特异性免疫系统,当感受到外来微生物入侵以后,会立刻启动相关的免疫级联反应,从而引起细胞吞噬、包囊作用、黑化等免疫反应,这一过程中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酚氧化酶具有独特的双重催化功能,是生物体内黑色素合成的关键酶,一般以无活性的酶原(prophenoloxidase, proPO)形式存在。

2012-11-18

上海交大研究D-型氨基酸氧化酶疼痛机制获进展

日前,从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王永祥课题组获悉:该课题组在发现和验证脊髓D-型氨基酸氧化酶(DAAO)为治疗慢性疼痛的新型潜在性靶点分子的基础上,进一步证明福尔马林慢性疼痛主要是由脊髓自由基过氧化氢介导,DAAO抑制剂镇痛作用机制在于其抑制脊髓过氧化氢的生成。

2011-09-07

AMB:吴中柳等新型烯醇还原酶的酶学表征研究获进展

烯烃不对称还原是制备有机合成砌块和医药中间体——手性烷烃化合物的重要策略之一。在该领域中,生物催化剂因其优秀的化学、区域和立体选择性及广泛的底物谱而越来越受到化学家们的青睐。但目前烯醇还原酶的发掘和利用工作还远远不够。进一步发掘和利用新酶,同时发展异源表达的重组烯醇还原酶在不对称还原中的应用,大力扩展烯烃不对称还原的工具酶库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013-07-25

JACS:研究者发现维生素C可调控甲基化DNA氧化的新功能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汪海林研究组在维生素C(Vc)与DNA甲基化调控的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发现Vc可显著增强DNA羟化酶Tet(ten eleven translocation)氧化5-甲基胞嘧啶的活性,进而促进DNA去甲基化作用。其相关研究成果以全文形式发表在国际化学期刊《美国化学会志》上。

2013-07-22

PNAS:一氧化氮合成酶能保护贫血引起的损伤

加拿大多伦多圣米高医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酶有新的作用,它有可能会保护因为贫血引起的损伤和死亡。 该医院李嘉诚知识研究所研究员格雷戈黑尔说,“发现这一机制有可能为贫血病人带来新的治疗并改善治疗的效果。” 世界四分之一的人以及50%手术病人会有贫血。造成贫血的原因不同,包括感染(疟疾、HIV和寄生虫)、营养不良(铁、叶酸和B12)、遗传变异、怀孕、创伤和手术失血。

2012-11-18

中国“碳卫星”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反演算法取得进展

中国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碳卫星,TanSat)是依托于“十二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与示范”重大项目和中国科学院 “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 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由国家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共同资助,是继2009年日本GOSAT卫星、2014年美国OCO-2卫星后世界第三颗温室气体监测卫星,计划于2015年发射。

2013-07-22

“假单胞菌及生物还原和生物吸附的方法”获美国发明专利

近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大平研究员率领学科组在微生物还原和吸附研究领域获得一项美国发明专利授权。 重金属离子因其在环境中的毒性越来越引起全世界的关注,重金属污染的传统治理技术包括化学沉淀、电解、离子交换、物理吸附等。与传统方法相比,生物吸附是近10多年来迅速发展的新一代重金属处理技术。

2013-07-12

PNAS:地下二氧化碳储存的独特挑战

为了帮助缓解未来的气候挑战,碳捕获与储存(CCS)方案提出捕获人类产生的二氧化碳并将其注入地下深层的多孔岩石从而长期贮存,而一项研究报告说,成功地实施这样一个方案将需要根据地下储存库的独特历史和环境从而对每一座地下储存库进行仔细的评估。为了让碳捕获与储存(CCS)能够发挥作用,必须让二氧化碳在地下储存数千年时间,而一些地球学家认为,这个注入的过程可能为地下的储存库加压,足以打开断层让二氧化碳逃出。

2013-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