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o Letters:转化毒理学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思金研究组在转化毒理学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肿瘤相关贫血(Cancer Related Anemia,CRA)的发生与肿瘤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并显着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当前,CRA尚缺少理想的治疗方法。CRA的发生原因复杂,炎症背景下肝脏细胞中IL-6/STAT3/Hepcidin信号通路紊乱导
颗粒物毒理方面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思金团队通过多方合作在颗粒物的环境过程、毒理与转化等研究中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陆续发表于Small,Nano Today和NPG Asia Materials等期刊上。在自然环境场景下,颗粒物会发生复杂的环境转化过程,最终决定颗粒物的环境归趋与健康风险。该研究组发现,水环境条件的变化(如pH值、
转化毒理学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杜宇国、刘思金团队通过多方合作在转化毒理学方面取得新进展。免疫系统的调控紊乱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KRN7000是一种被广泛认可并具有成药潜力的α-GalCer类Th1型免疫反应激活剂。但是由于α-GalCer对Th1型和Th2型免疫反应的选择特异性不强,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该
两栖动物生态毒理学研究获进展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在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残留的化肥和农药通过人为或自然因素进入水体,对生活在其中的藻类、鱼类、两栖类等非靶标生物产生潜在的危害。两栖动物由于复杂的生活史和较高的水体依赖性使得其对环境变化更为敏感。同时,其幼体蝌蚪的鳃、受精卵甚至是皮肤都具有较高的通透性,水体中残留的化肥和农药很容
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第二轮通知)
为促进我国毒理学的发展与学术交流,定于2019年9月17-20日在山西省太原市(湖滨国际酒店)召开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CST-Ⅸ)。会议由中国毒理学会主办,山西医科大学和山西省毒理学会承办,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协办。大会将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就毒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前沿理论与技术发展做大会报告。热诚欢迎我
重金属等的细胞毒理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思金研究组,在长链非编码RNA调控镉、砷化物和纳米银的细胞毒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 Discovery、Toxicology Letters和Biomaterials上。重金属镉和砷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污染物,它们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并造成健康危害效应。目前,它们的毒理学机制研究集中在氧化应激、DNA损伤等
生态中心在全氟有机污染物的分子毒理机制研究中获系列进展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郭良宏研究组在全氟化合物 (PFCs) 的分子毒理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毒理学期刊Archives of Toxicology (Yang et al. Arch. Toxicol. 2017, 91:1697–1707)。PFCs是一类广受关注的新型有机污染物,具有高度的环境持久性和生物累积性。环境流
FDA开启“人类肝脏芯片”试验 有望彻底消除动物模型毒理试验
近日,美国FDA开始了一项试验,即检测利用特殊的肝脏芯片(livers-on-a-chip)是否能够可靠地模仿人类对食源性疾病,这种肝脏芯片是一种人类器官的微型化模型,能够模仿一定的生物功能;这项新型检测将会帮助有关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