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PNAS:原生动物可以作为癌症起源研究的模型

癌,这个名称是一系列不同恶性组织的统称。一般的理论认为,由单一或者少数细胞起源的恶性增殖组织的生长不受控制,最终形成肿瘤。如果不经治疗,恶性肿瘤会对人体产生很大的伤害,并且最终导致人的死亡。尽管针对癌

2015-07-24

颠覆癌症起源 生活方式或是重要影响

最近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的一篇文章认为,我们对于癌症起因的理论需要进行修改了。这篇文章认为,以前人们认为癌症的起源完全是因为一些基因突变引起的,在致癌基因里的突变导致了癌症细胞的出现并开始扩增。然而,最新的研究认为,在正常的组织中,基因突变的细胞还会受到群体的压力选择,因此这种选择压力和突变一起共同决定着癌细胞以及肿瘤的形成。造成这种选择压力变化的因素与生活方式以及老年化相关。

2015-07-23

刘思国:禽肠炎沙门氏菌菌蜕疫苗及其佐剂效应研究

7月9日,由生物谷和中国医药城联合主办的"2015(第三届)动物疫苗合作论坛"在上海波斯特大酒店隆重开幕。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刘思国教授参加了此次大会,并做了题为“禽肠炎沙门氏菌菌蜕疫苗及其佐剂效应

2015-07-13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天然抗癌药物的真正起源

2015年5月29日讯/生物谷BIOON/-几十年来,科学家已经知道ET - 743是一种从海洋无脊椎动物中提取的称为被囊红树蝰的药物,该药物可以杀死癌细胞。在欧洲和美国临床试验中该药物已经批准用于病人。科学家们怀疑红树蝰被

2015-05-29

:胆管癌可起源于肝细胞

7月16日,J Clin Invest.杂志在线报道胆管癌在小鼠模型中可起源于肝细胞。研究者认为,这一发现加深了人类对肝内胆管癌起源的认识,可为开发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打下基础。 肝内胆管癌(ICCs)是预后较差的原发性肝肿瘤。由于对其生物学特性不够了解,一直难以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

2012-11-18

PNAS:刘杏忠等捕食性子囊菌的起源研究获进展

7月3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杏忠研究员和University of Texas的安志强教授共同领导的研究团队在捕食性子囊菌起源与进化方面所取得的新进展。 捕食性真菌是通过营养菌丝形成的特化捕食结构来捕获线虫、变形虫等微小生物作为营养源的一类特殊来群。由于其独特的生态特性,捕食性真菌的起源与进化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兴趣。

2012-11-18

Nature:利用细菌效应蛋白构建出有望用于免疫疗法的“安全开关”

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一个研究小组利用来自细菌的天然蛋白在免疫细胞中构建一种“暂停开关(pause switch)”,从而潜在地导致人们开发出更加有效和安全的免疫疗法来治疗诸如癌症和多发性硬化症之类的疾病。 这些“效应蛋白”是由一些细菌产生的,它们能够保护自己免受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它们侵袭宿主免疫细胞,关闭免疫反应足够长的时间以便允许细菌进行复制。

2012-11-18

Cancer Res:揭示卵巢癌抵御机体自然杀伤T细胞免疫效应的分子机制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Cancer Research在线刊登了德国伯恩大学研究者的最新研究成果“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GD3 as a Suppressor of the Innate Immune Response in Ovarian Cancer,”文章中,研究者揭示了在卵巢癌中,新分子GD3可以作为先天免疫效应的一个抑制剂。

2012-11-18

JACS:多肽组装中序列效应研究获新进展

来自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化学会志》(JACS)上合作发表了题为“Sequence Effects on Peptide Assembly Characteristics Observed by Using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的研究论文,通过扫描隧道显微技术(STM)来研究氨基酸序列对多肽组装结构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2013-06-19

Nature:单链DNA成像有望揭示乳腺癌起源

2012年10月30日 讯 /生物谷BIOON/ --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人员首次观察到正准备接受修复时的单链DNA。这项研究有助于人们理解乳腺癌的起源。相关研究结果于本周发表在Nature期刊上。 在细胞中,双螺旋DNA总是会发生断裂。为了修复这种断裂,单链DNA不得不寻找出和发现互补DNA链上的匹配序列。为此,单链DNA首先不得不被蛋白RecA包被。

201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