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开发出生物材料轴承
近日,德国易格斯公司开发出了一种以54%可再生原料为基础的滑动轴承新材料。新型“iglidurN54”滑动轴承的基本材料主要是从植物油中提炼的,而不是不可再生的原油。该公司经过机械性能和摩擦力优化的生物塑料产品适合在低载荷的范围内普遍使用。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型的免润滑材料‘iglidurN54’已经与大量高性能材料一样投入了常规产品的生产,进入低载荷要求的应用是向‘绿色轴承’迈出的第一步。
Biomaterials:日本开发出控制干细胞分化的基质材料
制造逐阶段组织发育模拟基质材料,它们模拟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和成脂分化期间的胞外基质。 日本国立材料科学研究所国际材料纳米建筑学研究中心组织再生材料部门成功地开发一种能够控制干细胞分化以便应用于再生医学的基质材料。2011年12月15日,这些研究结果在线发表《生物材料》(Biomaterials)期刊上。
Nat.Mater:新材料晒一分钟太阳可发光两周
美国佐治亚大学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新材料,它在阳光下暴露一分钟后就可以发出能在黑暗中持续两周以上时间的近红外光。相关论文发表在英国《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杂志网站上。 研究人员表示这一发明可望为医疗诊断带来革新,例如将其与纳米粒子组配在一起附着在癌细胞上,使癌细胞的转移可视化。此外它还能为军队提供“秘密”照明源,因为它的光只能通过特殊的夜视装置才能看到。
我国药品片剂中包装材料选择的原则
西药的片剂是目前药类品种最多,销量最大的药品剂型之一。用于药品片剂的包装材料直接接触到药品,因此属一类药品包装。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其药效与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的健康与安全,使用的包装材料与结构形式在必须确保药效的同时,还起着保证药品使用可靠性、方便性的作用,因此作为药品生产企业在选用包装材料时,要了解包装材料、容器的一些性质,特点、以便结合药品的某些特殊要求,合理、准确选择药用包装材料。
制药行业中薄膜材料微丸的制备工艺
随着制剂设备、工艺及辅料的发展,近年来,缓释微丸有了很大发展。本文从微丸的制备、辅料等方面介绍其进展情况。 1缓释微丸的释药机制 1.1蜡质、不溶性高分子骨架微丸释药机制这类微丸通常以蜡类、脂肪类及不溶性高分子为骨架,水分不易渗入丸芯,药物的释放主要是外表面的磨蚀-分散-溶出过程,影响释药速度的主要因素有药物溶解度、微丸的孔隙率及孔径等。因为难溶性药物释药太慢,故较适用于水溶性药物。
美国研制新型材料 瞬间能将物体隐性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近年来一些科学家陆续研制出各种“隐形斗篷”,并证实可对冬衣至坦克等任何事物进行隐形,但是这些隐形斗篷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近日,美国达拉斯大学科学家最新研制一种隐形材料,通过演示视频显示它具有神奇的隐形效果。 达拉斯大学的科学家称,碳纳米管片材的独特性能暗示着可能应用于可切换开关的隐形装置,目前它不仅能在空气环境下实现,在水中也可以实现隐形效果。
:复合纳米材料合成有新方法
多元硫化银—贵金属复合结构纳米材料的透射电镜(TEM)照片 复合结构纳米材料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理化学性质截然不同的组分构成的纳米颗粒体系,各成分间具有相互接触的界面。
PNAS:科学家发明可完全降解的生物材料以促进骨修复
Tufts大学工程学院的生物医学工程师最近发现了第一种可完全降解的全聚合骨支架材料,并且证实了这种材料在骨修复中可以提供足够的力学支撑。这项新技术使用了微米级的丝纤维用以加强材料的强度,类似于钢筋的作用原理。它可以促进由于创伤或者其他疾病引起的骨及其他组织的修复。 在美国,大约130万人每年要接受骨移植物的手术治疗。
Res:中科院抗污染膜材料制备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膜材料与技术研究组在抗生物污染膜材料制备方面取得一定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水环境领域权威期刊Water Research 上。 膜分离技术应用广泛,然而由于膜污染引起的膜通量和分离性能的下降是膜技术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通常,膜污染可分为有机污染、无机污染和生物污染等。其中,由于生物膜形成而造成的生物污染被认为是实际应用中危害最大的一类膜污染。
新型生物质基复合材料推动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森林资源极为贫乏的国家,人类的乱砍乱伐、不断减少的森林资源以及对木材需求的增加,迫使业内急切需求代木材料的出现。木塑复合材料(也称塑木材料,简称“WPC”)就是这样一款产品。它主要是以塑料为原料,通过添加木粉、稻壳、秸秆等废植物纤维混合成新的木质材料,再经挤压、模压、注射成型等塑料加工工艺而生产出的板材或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