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材料改性在地基处理领域的应用研究获进展
自然环境中,岩土体中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其常规代谢活动会改变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微生物岩土技术,是主动利用和控制土源类微生物代谢反应解决岩土工程中问题的方法之一。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方向,由于其低碳、绿色环保等优点而得到发展。从微生物反应原理的角度,微生物岩土技术利用的微生物过程包括微生物矿化作用、微生物产气泡过程及微生物膜生长过程等。从实际应用角度,微生物
科研人员研发出基于呼出气挥发性有机物指纹的新冠肺炎无创快速筛查技术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疫情在世界多地仍在持续,COVID-19的快速筛查对于遏制其大流行、恢复正常生活至关重要。然而,现有的核酸检测在检测时间和灵敏度方面仍存在不足,特别是在核酸假阴性条件下解除隔离的漏检风险。目前在重要公共场所只是采取防疫码和体温监测策略,这对于处于潜伏期的或无症状的患者的排查存在极大的挑战。因此完全依靠核酸检测仍
Immunity:揭示靶向病毒RNAi抑制子的抗病毒药物研发新策略
RNAi是一种在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转录后基因沉默机制,也是一种高效的抗病毒天然免疫机制。当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病毒RNA复制所产生的dsRNA被RNAi通路关键蛋白Dicer识别,并切割成病毒来源的小干扰RNA(vsiRNA),这些vsiRNA进一步组装入RNA诱导的沉默复合物RISC,介导被感染细胞内病毒RNA的降解。同时,许多病毒通过编码病毒RNAi抑
“机器学习”如何助力新药研发?
今天的新药发现,已经离不开计算学科的支撑,与计算相关的各种技术也因新药研发,而备受行业的重视。机器学习,作为AI的一个重要分支,凭借其辅助发现潜力化合物、预测相关参数、节约试验成本、压缩开发周期等优势,得到了研发及投行的极大关注。本稿件即对机器学习的历史及其于医药领域的应用进行概述,以期与同行进行共同学习。未来:精准医学&药物
研究人员研发出世界上最小的生物力学连接装置
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制造出世界上最小的机械互锁生物结构,一个由称为肽的微小氨基酸链组成的双环链。该研究结果发表于《自然·化学》(Nature Chemistry)上。该团队详细描述了实验室中制造的这种结构库(2个互锁环、1个哑铃环、1个菊花链和1个互锁的双套索),每个结构的大小约为十亿分之一米。其中一些结构至少可以在两种
五大高端科研设备亮相BCEIA,力扬高通量解决方案创造研发“加速度”
2021年9月27日-29日,第19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BCEIA 2021)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天竺新馆)举行。此次,以“先进且成熟”为主题的力扬展台,将具有世界先进代表性的、可落地的5大高端科研设备和高通量解决方案呈现在现场观众面前。
氮掺杂增强金属纳米材料生物活性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陈春英、刘晶课题组与济南大学副教授于欣等合作,在脂质体包覆的氮掺杂钛基纳米材料酶活性增强用于肿瘤治疗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Titanium Nitride Nanozyme for pH-Responsive and Irradiation Enhanced Cascade Catal
我国科研人员成功选育出普鲁兰多糖生产菌株并研发出相关生产技术
记者从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了解到,该研究所薛文娇研究团队成功选育获得一株不产色素的普鲁兰多糖生产菌株,并研发出相关生产技术。该项技术目前正在国内一公司转化,用于药用空心胶囊制造,将会逐渐替代一些动物类等副产品制造生产的重金属含量较高的空心胶囊。天然多糖具备抗氧化、抗疲劳、抗辐射、抗肿瘤、降血脂、抑制炎症和调节免疫等功能效应,在我国食品、保健品、医药及食品安全等
陈薇院士团队研发新冠疫苗真有这么神奇?
由陈薇院士团队与康希诺生物联合研发的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克威莎”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成为我国首个获批上市的“一针”新冠疫苗。近日,康希诺官方又传来好消息,最新研究表明接种两针灭活疫苗后,再接种一针 “克威莎”作为加强针,14天后中和抗体水平升高约78倍!这项最新临床研究由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朱凤才团队与北京生物技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