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推出新款VENTANA HER2双原位杂交伴随诊断试剂盒
2019年04月24日讯 /生物谷BIOON/ --肿瘤学巨头罗氏(Roche)近日宣布推出新的VENTANA HER2 Dual ISH DNA Probe Cocktail assay(VENTANA HER2双原位杂交DNA探针鸡尾酒检测法),用于检测乳腺癌和胃癌中的HER2生物标志物。HER2(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是乳腺癌和胃癌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其检测和抑制有助于更有效地治疗这些侵袭性癌
科学家揭示红桦白桦种间杂交与基因渐渗规律
自然杂交与基因渐渗广泛存在于动植物间。基因渐渗指两物种的杂交后代与亲本反复回交,把某一亲本的性状带至另一亲本,后泛指某一种群的基因被整合到另一种群中。此前研究表明,渐渗通常由丰富度相对较低的物种到丰富度相对较高的物种发生,由二倍体到四倍体发生。日前,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王年课题组研究发现,红桦和白桦之间渐渗方向并不受倍性和丰富度的影响,若倍性、种间丰富度等影响渐渗的多种因素同时起作用
中国科学家成功克隆出杂交稻种子
中国农科院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克剑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建立了水稻无融合生殖体系,成功克隆出杂交稻种子,令杂交稻性状可以稳定遗传到下一代。该项成果于4日晚间在线发表于《自然·生物技术》杂志。杂交水稻在生活力、抗逆性、适应性和产量等方面优于双亲的现象,对推动农业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数据显示,杂交水稻目前在我国的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占水稻总种植面积的57%,产量约占水稻总产的
袁隆平团队超级杂交稻在河北永年再创世界纪录
记者10月29日从河北省科技厅获悉,当天袁隆平团队超级杂交稻(超优千号)在河北省硅谷农科院超级杂交稻示范基地通过测产验收:平均亩产1203.36公斤,再次创造了世界水稻单产的最新、最高纪录,提前实现了袁隆平院士提出的争取在2020年实现每公顷18吨的世界最高纪录目标。这块位于永年区广府镇的示范基地,是全国第六期超级杂交稻“百千万”高产攻关示范工程示范点之一。此次测产由河北省
杂交水稻新突破:可轻简机械化制种
11日,在湖南长沙县江背镇河田村,通过机械化混播制种的杂交水稻“卓两优141”长势喜人,金色稻田里收割机来回奔忙,谷粒饱满的稻穗装满箩筐,农民脸上喜色洋溢。“杂交水稻用种成本高,适合轻简机械化制种的杂交稻新品种‘卓两优141’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湖南农业大学教授、湖南希望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唐文帮说。长期以来我国杂交水稻种子生产以传统方式为主,机械化程度低,耗
玉米单向杂交不亲和研究取得进展
亲和性是物种进化和形成的生物学基础,决定和平衡着地球上植物种群的多样性和稳定性。解析控制植物种间和种内不亲和性的分子机制一直是植物学研究的热点方向。玉米是典型的异花授粉作物,通常其自交和杂交均能正常结实。然而自然界中一些玉米材料不接受外来花粉而授精结实,这种现象被称为单向杂交不亲和性 (Unilateral Cross-Incompatibility, UCI)。由于UCI
我国克隆首个玉米单向杂交不亲和基因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获悉,该所陈化榜研究组与周奕华研究组及薛勇彪研究组合作,在玉米单向杂交不和基因研究领域取得突破,首次克隆了控制玉米单向杂交不亲和现象的基因ZmGa1P,并对其不亲和机理进行了探究。该成果于2018年9月10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在线发表。亲和性是物种进化和形成的生物学基础,决定和平衡着地球上植物种群的多样性
武大朱仁山团队破解杂交水稻制种成本难题
2018年9月3日,由武汉大学朱仁山教授团队历时十余年研发的杂交水稻父、母本同期机械直播制种技术,顺利通过现场验收和成果鉴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领衔的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技术有效破解了杂交水稻制种成本日益高涨的难题,对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据介绍,传统杂交水稻制种一直采用人工育苗插秧技术,即先插父本,再插母本,然后通过人工移栽到制种大田。这样的组合制种方式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时
Nature:科学家阐明机体识别致死性烟曲霉菌感染的分子机制
2018年3月6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阿伯丁大学的科学家们得出的一项研究发现有助于帮助机体抵御真菌感染,这种真菌每年能够引发大约20万人死亡,常会使得数百万人患上肺部疾病和过敏性疾病。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机体免疫系统会对这种致死性的微生物产生一定反应。图片来源:Kevin Mackenzie烟曲霉菌(aspergillus fum
科学家绘制基因图谱揭秘大象“杂交史”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最新的研究报告说,通过绘制大象基因组图谱,他们发现大象数百万年的进化过程复杂,曾存在广泛的种间杂交。这项研究由美国、加拿大、德国、瑞典等国的研究人员联合展开,他们对现存和已灭绝的象类的14个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其中已灭绝的有美洲乳齿象、古棱齿象、哥伦比亚猛犸象和真猛犸象,现存的有亚洲象、非洲森林象和非洲草原象。这项26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的研究显示,古棱齿象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