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微流控肝芯片研究进展
肝脏是机体的代谢中枢,它合成血浆蛋白、调节糖原储存、生成激素,也是药物代谢和解毒的主要场所。肝脏毒性是化合物和药物常见的毒性反映,是临床前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传统上,临床前评估通过动物实验进行检测,但是其昂贵的费用、耗时耗力、与人体反应对应性低以及动物福利等伦理方面的问题,使得寻求新型高效的体外评价方法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仿生微流控器官芯片是2011年以来快速发展的一个
借助磁控微流控芯片,建立埃博拉病毒核酸适配体的高效筛选平台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高致病性传染病,高亲和力和特异性的亲和试剂对其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近日,武汉大学生物医学分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通过借助磁控微流控芯片,建立了一个针对埃博拉病毒核酸适配体的高效筛选平台。核酸适配体因其具有体外筛选、化学合成等特点,能够为病毒的检测提供一种性能优异的亲和试剂。然而,核酸适配体的筛选效率是其广泛应用的一个重要瓶颈。为提高其筛选效率,严苛的筛选条件是其
需求为导向,设计是核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017微流控芯片前沿研讨会 讨论精彩回顾
传统的生命科学分析方法需要复杂的样品制备和仪器分析过程,耗时费力。微流控具有微型化、集成化等特征,结合其独特的分析性能,可极大的优化检测过程。2018(第二届)微流控技术前沿研讨会(上海,8月17-18)集中展示了近年来我国微流控芯片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体现了微流控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应用,力求推动国内微流控技术在医学、生命科学等相关领域的快速发展。2018(第
微流控芯片助力构建体外类生命系统
小编推荐会议:2018(第二届)微流控技术前沿研讨会近日,国际学术期刊Biomaterials Science 以inside back cover的形式刊载了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微纳米课题组在体外类生命系统构建领域的最新成果。该研究基于光诱导微流控芯片,利用动态变化的数字光掩膜,实现了多维水凝胶结构的层层微制造,并且具备非紫外、快速、灵活、可重构的优点,为建立体外类生命系统、生物器官模型等
利用太赫兹微流控芯片进行溶液测量
小编推荐会议:2018(第二届)微流控技术前沿研讨会 来自大阪大学的研究人员研发出一种非线性光学晶体芯片(NLOC),将太赫兹光波与微流控装置结合,并充分利用了太赫兹光源与微通道内被测物质溶液的紧密近场性。他们的研究发表在最近一期APLPhotonics杂志上。“采用这项技术,即便样本少于一纳升,我们也可以探测出几飞克分子的溶液浓度,”通讯作者MasayoshiTonouch
微流控芯片细胞分析
小编推荐会议:2018(第二届)微流控技术前沿研讨会 中国有句谚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阐明细胞的生命过程,需要特殊的工具。细胞作为生命组成的最小单元,研究其相关的生物行为及其规律与本质,对于揭示生命的奥秘,探索疾病的机理与治疗手段,提高人类的生存寿命与质量,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细胞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工程,细胞在人体内处于复杂的微环境之中,
微流控芯片技术应对临床检验医学的挑战
一、微流控与微流控芯片微流控(Microfluidics)的含义是微尺度下的流体控制,其研究对象是使用微米级通道操控纳升级以下微量液体的系统[1-3]。鉴于芯片是实现微流体控制的主要平台,因而微流控芯片(Microfluidic chip)是微流控的主要研究内容。微流控芯片的制作主要依托于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加工工艺,具
我国高端医疗器械及微流控芯片市场巨大
小编推荐会议:2018(第二届)微流控技术前沿研讨会 一些医院使用西医治疗体系,另一些采用传统中医疗法,但是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实行中西药混合治疗。和其他大多数国家一样,任何新药物、技术或仪器进入中国的公立医院之前,需要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科学家开始研发高科技生物器件的时间较晚。90年代后期,中国科学院开始关注这项全球技术趋势,越来越多地参与该领域的研究工作,并
新突破—2018(第二届)微流控芯片前沿研讨会
由于医药研究和体外诊断市场需求,促使微流控市场快速增长。目前微流控技术已应用于分子生物学、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新药开发、司法鉴定和食品卫生监督等诸多领域,已成为各国学术界和工业界所瞩目并研究的一个热点。 微流控以集成电路制造技术为基础,能够精细构建微观结构,实现三维细
2017微流控芯片前沿研讨会在沪隆重召开
2017年11月17日 讯 /生物谷BIOON/--2017年11月17日,由生物谷组办,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支持的“2017微流控芯片前沿研讨会”在上海远洋宾馆隆重开幕,现场座无虚席。来自科研及医疗领域的科学家及医生学者们共聚一堂,探讨微流控芯片相关事宜。本次会议为期两天,今天出席演讲的嘉宾有来自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的林炳承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朱永刚教授、清华大学林金明教授、浙江大学牟颖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