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科研人员阐明史前泛欧亚语系起源于中国北方的粟作农业人群
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一直是人类学研究关心的终极命题。过去几十年的研究表明,仅仅通过单一学科的研究还不足以全面阐明人类及其文化的演化史。史前人类说何种语言,这些语言又如何一步一步传播、扩散?各类语言在扩散的过程中是否发生过人群的基因交流和不同文化的演替?语言扩散、人群迁徙和文化传播三者有怎样的关系?语言学、考古学和古DNA被认为是研究古代人
镁伽与康普森达成战略合作,共创生物农业智能自动化解决方案
近日颁布的《“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指出,种业处于农业整个产业链的源头,种业创新已被视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卡脖子”环节,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
中国热科院荣获国际生物多样性中心与国际热带农业中心联盟突出贡献奖
近日,国际生物多样性中心与国际热带农业中心联盟授予中国热科院刘国道副院长及中国热科院牧草、木薯和国际合作管理团队突出贡献奖,以表彰为促进国际热带农业中心(CIAT)的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刘国道副院长于1990年-1991年在CIAT进修,学习热带牧草种质资源保存利用、选育种等技术。回国后,他持续推进中国热科院与CIAT的合作,30年来
研究发表“基因组编辑助力作物改良和未来农业”综述文章
通过基因组的定向与特异改造而实现作物的精准设计和培育是作物遗传改良研究的重要问题,基因组编辑有望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重要策略与途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高彩霞研究组致力于植物基因组编辑技术创新及作物分子设计育种应用的研究。近日,Cell在线发表了高彩霞题为Genome Engineering for Crop Impr
中国农科院将聚焦农业“卡脖子”技术培养一批领军人才
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唐华俊25日说,中国农科院将聚焦未来农业发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前沿领域,聚焦粮棉油、肉蛋奶等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共性关键技术和“卡脖子”技术,培养一批领军人才。当天,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农科院第四次人才工作会上,唐华俊表示,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主旋律。然而,我国农业还面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与发展方式粗放、发展动力转换与
研究人员发表农业与植物生物技术中CRISPR-Cas应用综述文章
现代农业面临着诸多困境与挑战,现有的农作物栽培品种亟需改良与优化,以应对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以及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相比于传统育种,来自于原核生物的CRISPR-Cas系统可以准确、高效、可编程地对农作物基因组进行编辑,为未来农业发展提供新机遇。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彩霞研究组致力于植物基因组编辑技术创新及作物分子设计育种应用研究。近日,综述期刊N
Nature:抑制木瓜样蛋白酶有望成为抗击新冠肺炎的新策略
2020年7月31日讯/生物谷BIOON/---在感染SARS-CoV-2的情况下,这种病毒必须克服人体的各种防御机制,包括人体的非特异性或者说先天性的免疫防御。在这个过程中,被感染的人体细胞会释放出称为1型干扰素的信使分子。这些分子会招募自然杀伤细胞来杀死被感染的细胞。SARS-CoV-2病毒之所以如此成功因而也非常危险的原因之一是它能抑制非特异性免疫反应
我国重大农业害虫东方粘虫嗅觉机制研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东方粘虫(Oriental armyworm,Mythinma separata)又名行军虫、剃枝虫,是我国重大农作物病虫之一,主要危害小麦、水稻、玉米、谷子、高粱、糜子等禾谷类作物。因为它有季节性迁飞习性,农民称之为“来去无踪,神出鬼没”的“神虫”。利用昆虫的嗅觉反应特点,准确监测害虫种群动态是有效防治东方粘虫的前提。性信息素对东方粘虫雄蛾具有
我国多项农业科学理论研究获重大突破
番茄为何失去了“小时候的味道”?水稻“自私基因”如何挑战经典的孟德尔遗传定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又是怎样快速进化的?由中国科学家进行的多项农业科学理论研究已获突破。20日,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张合成“揭秘”了这些重大科研新成果。在南京举行的2019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上,张合成集中介绍了代表我国最新农业科技前沿水平、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的10项基础研究:构建多重组学体系
华南农业大学破解“亚非稻”种间生殖隔离之谜
“我们的研究结果支持亚洲稻和非洲稻独立起源,平行演化的可能性,同时也支持稻属可能起源于大陆漂移前后的古大陆时期的假说。”在解释6月7日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最新研究成果时,论文通讯作者、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乐天如是说。“稻属种类多,在地球的分布广,遍及亚洲、澳洲、非洲和美洲。”陈乐天介绍,早期的理论假说认为稻属起源于古大陆并随着大陆漂移而遍布全球,考古证据也支持这一学说的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