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中外科学家Nature:另类解读常用糖尿病药物的治疗效应

来自华大基因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和欧洲的科学家们证实,当糖尿病患者在接受二甲双胍(metformin)药物治疗时,他们的肠道细菌组成及功能均发生了改变(延伸阅读:PNAS揭示二甲双胍抗癌新机制 )。这项重要的研究发布在

2015-12-08

让你放屁的食物有益健康

尽管儿童可以为我们带来快乐,而放屁却被认为不是一种让我们觉得友好的方式,其反而会影响人们的兴致;但放屁实际上也有一种好处,即屁的产生意味着我们的机体中“住”着大量正能量的细菌;为了鼓励这些友好的微生物,我们就需要吃纤维,研究者Trevor Lockett表示,膳食纤维的发酵成分对于喂养机体中肠道微生物群非常重要,而部分纤维的发酵主要是缩短链式脂肪酸,在该过程中就会产生气体(屁)。

2015-11-23

Replicor发布NAP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治疗效应的临床前数据

专注于治愈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以及慢性HBV与丁型肝炎病毒(HDV)联合感染患者的私营生物制药公司Replicor Inc.在PLOS ONE杂志上发布的临床前数据显示,核酸聚合物(NAP)对HBV感染具有治疗效应

2015-11-13

nature:止痛剂药物研发面临安慰剂效应窘境

制药公司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目前越来越难从临床试验中发现新的止痛药物,然而原因并不在于药物本身的质量下降。一项临床一期的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的实验结果也变得越来越好,因此难以证明患者的治疗效果是由于药物作用而非安慰剂效应。

2015-10-13

Sci Rep:科学家首次在培养皿中重现胚胎发育 或帮助研究致畸剂促胚胎缺陷效应

近日,发表在国际杂志Scientific Reports上的一项研究论文中,来自新加坡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首次在体外恢复了对胚胎形成的两个关键必须过程,研究小组不仅实现了控制干细胞向其他细胞类型的分化潜力,而且还将这些转化的细胞进行了成功地迁移。

2015-10-16

Moleculer Cell: IKK抑制RIPK1介导的细胞死亡效应机制研究

虽然我们已经清楚RIPK1的泛素化最早是由cIAP引起的,但激活后的RIPK1如何调控细胞死亡的分子机制目前并不清楚。针对这一问题,来自比利时的Mathieu J.M. Bertrand课题组进行了相关研究,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Molecular Cell》杂志上。

2015-10-09

cell death & disease: 黑色素瘤抗坏死效应分子机制

RIPK1与RIPK3被发现是参与细胞坏死性凋亡的关键成员,在caspase家族活性被抑制的情况下,RIPK1激活后能够与下游的RIPK3结合形成坏死小体,帮助RIPK3激活(磷酸化)。磷酸化后的RIPK3再次将MLKL磷酸化,磷酸化后的MLKL能够在细胞膜内侧自聚合形成寡聚体,最终导致细胞坏死性凋亡的发生。

2015-09-29

Circulation Res:肠道细菌或可影响机体体重、脂肪及有益胆固醇水平

2015年9月16日讯/生物谷BIOON/-根据一项发表在《Circulation Research》杂志上的研究表示,为了你的心血管健康请及时检查你的肠道。生活在你肠道中的细菌可能会影响你的体重,脂肪和胆固醇水平,这些是帮助维持心脏

2015-09-16

Genes:人类机体调节有益菌群和有害菌群的分子机理

近日,发表于国际杂志Genes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悉尼麦觉理大学(Macquarie University)的科学家通过研究揭示了机体平衡有益细菌和有害细菌的分子机理。

2015-09-16

精神治疗师表示,做恶梦对人有益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应该都有过做噩梦的经历——我们在半夜突然惊醒,因为极度的惊恐和不安而浑身颤抖。

2015-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