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动物所等在卵巢癌发病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肿瘤干细胞生物学学科组与四川大学合作,研究发现HUWE1通过泛素化降解H1.3维持卵巢癌的发生发展,揭示HUWE1功能调节极有可能是药物治疗的潜在靶标,为卵巢癌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该研究成果发表在Cancer Research上。卵巢癌是造成女性死亡的第五大肿瘤。由于其发病位置的隐蔽性,以及缺乏有效的早期检测指标,导致卵巢癌致死率居于所
昆明动物所等发现小分子化合物YD277通过激活内质网应激 抑制三阴性乳腺癌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肿瘤生物学学科组陈策实团队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上海奉贤区中心医院开展合作研究,发现小分子化合物YD277通过激活内质网应激抑制三阴性乳腺癌。该研究首次报道了来源于ML264的一个衍生物YD277通过激活IRE1a信号通路,调控一些细胞周期以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明显抑制人TNBC细胞的生长,诱导癌细胞凋亡。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Theranostics上。
昆明动物所等发现新的调控SREBP-SCD和脂代谢环路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梁斌实验室与施鹏实验室、广东医科大学开展合作研究,揭示了一条新的调控SREBP-SCD功能和脂代谢的环路。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脂代谢期刊Journal of Lipid Research上。脂类,如脂肪酸、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等,不仅是重要的信号分子和能量储存分子,而且也是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脂类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抗逆境等各种生命活动息息相关!脂类
昆明动物所等发现藏族人群血红蛋白浓度的海拔拐点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宿兵实验室与西藏大学、青海高原医学科学研究院等开展合作,研究发现了藏族人群血红蛋白浓度的海拔拐点。这是该团队在藏族高原适应机制研究中的又一阶段性成果,首次提出4500米可能是世居藏族人群对高原低氧环境适应的临界海拔,初步回答了藏族人群究竟能适应多高海拔的问题。该研究成果于6月7日在线发表在《美国血液学杂志》上(American Jo
同济大学,昆明理工大学Cell最新文章:基因编辑技术构建新模型
来自同济大学医学院,昆明理工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Modeling Rett Syndrome Using TALEN-Edited MECP2 Mutant Cynomolgus Monkeys”的文章,利用TALEN基因编辑技术,构建了食蟹猴神经发育性疾病Rett综合征模型,这有助于科学家们深入探讨RTT发病机理,临床治疗方法等。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最新一期(5月18日)Cell杂志上,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等解析冬虫夏草菌的真菌致病性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高立志联合华南农业大学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研究中心等单位的研究团队,获得了约116.42 Mb的冬虫夏草菌高质量的参考基因组图谱,注释得到了7,939个蛋白编码基因。该图谱不管是从组装完整性还是准确度上均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为从基因组水平上解析冬虫夏草菌的真菌致病性、高海拔生态适应及其群体遗传学等研究夯实了基础。 相关成果于5月11日以在线发表在
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发现蚂蚁可破译白蚁交流信息
近日,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实验与理论生态研究组博士生文晓岚与版纳植物园化学生态研究组文平助理研究员展开合作,研究了版纳地区横纹齿猛蚁对同区域的几种培菌白蚁(云南土白蚁、云南大白蚁、小头钩白蚁)捕食过程中的化学通讯机制。结果发现,蚂蚁可破译白蚁复杂多变的交流信息。相关成果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社会性昆虫如白蚁、蚂蚁、蜜蜂等,往往具有丰富的巢群内外的交流信号,并可被捕食者窃听。虽然蚂蚁
昆明动物所揭示DNA去甲基化与DNA损伤修复之间的调控作用
3月21日,EMBO Report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李家立课题组的研究论文,该文揭示了DNA去甲基化与DNA损伤修复之间的调控作用。昆明动物所助理研究员蒋德伟为文章第一作者,研究员李家立为通讯作者。准确
中科院昆明动物所阿茨海默病遗传易感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姚永刚课题组对阿尔茨海默病 (AD)的致病原因、主要症状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系列进展,成果发表于《分子神经生物学》等期刊。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被认为是AD的一个重要致病原因
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开发出精神分裂症遗传研究数据库SZDB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罗雄剑课题组和姚永刚课题组开展合作,开发构建了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数据库SZDB。该研究成果以SZDB:A Database for Schizophrenia Genetic Research 为题发表在国际期刊《精神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