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Hepatology:朱应等在宿主抗病毒机制方面获进展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Hepatology(IF:10.885)在线刊登了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朱应教授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Major Vault Protein: A Virus-Induced Host Factor Against Viral Replication Through the Induction of Type-I Interferon”,文章中...

2012-11-18

吉利德呼吸道合胞病毒药物GS-5806 IIa研究达主要终点

吉利德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抗病毒膜融合抑制剂GS-5806 IIa研究显著降低病毒载量,达了主要终点及次要终点。

2014-05-21

JBC:赖氨酸甲基化负调节IFITM3的抗病毒功能

SET7介导的第88位赖氨酸甲基化负调节宿主限制因子IFITM3的抗病毒功能。(A)串联亲和纯化策略。(B)IFITM3第88位赖氨酸单甲基化受VSV感染诱导并受干扰素α处理抑制。(C)IFITM3与SET7的内源性相互作用受VSV感染上调,并受干扰素α处理下调。(D)只有在IFTIM3表达存在下,基因沉默SET7才会影响VSV感染。

2013-10-21

对埃博拉病毒有活性的一种抗病毒药物

纤丝病毒科的病毒能在人类和非人类灵长目动物中引起严重出血热。死亡率极高,而且目前还没有疫苗或药物被批准用于纤丝病毒疾病的治疗。

2014-04-22

中科院研究鱼类抗病毒天然免疫获进展

RIG-I样受体(RIG-I like receptors,RLRs)是一类新发现的模式识别受体,能够识别细胞质中的病毒RNA,在抗病毒天然免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RIG-I样受体包括3个成员, 即视黄酸诱导基因I (RIG-I)、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 (MDA5)以及LGP2。

2012-11-18

Nat Stru&Mol Bio:刘迎芳等抗病毒蛋白ZAP活性区域晶体结构与功能研究获进展

ZAP氨基端(N-ZAP)三维结构图 3月11日,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刘迎芳研究组和高光侠研究组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抗病毒蛋白ZAP活性区域的晶体结构与功能研究(Structure of N-terminal domain of ZAP indicates how a zinc-finger

2012-11-18

Immunity:新研究推翻抗体是抗病毒免疫所必需的现有理论

水泡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 VSV)颗粒的透射电子显微镜图片,图片来自维基共享资源。 一项新研究推翻人们早已完善的理论,即抗体是抗病毒免疫所必需的,并揭示免疫系统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机制之间存在的意想不到的伙伴关系在宿主对抗一些病毒感染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2012-11-18

默沙东启动抗病毒药物letermovir III期研究

默沙东启动抗病毒药物letermovir III期研究,该药开发用于预防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欧盟和FDA均已授予letermovir孤儿药地位,FDA同时授予该药快车道地位。

2014-07-26

国际艾滋病大会: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疗法最新进展

ViiV Healthcare在第20届国际艾滋病大会公布III期MODERN研究的48周数据,该项研究中,HIV两药疗法(MVC+DRV/r)疗效不及三药疗法(FTC/TDF+DRV/r),未达非劣性终点。

2014-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