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Comp Physiol A:杨萍等发现仙琴蛙的脑电与行为同步调制
动物的昼夜节律可能建立在光-暗周期、休息-活动周期或者睡眠-清醒周期的基础之上,而且光-暗周期的节律模式显著影响动物的生理和行为。
全脑图将神经元与行为挂钩
将神经元回路与某种活的生物体的特定行为挂钩已被证明是出了名的困难。但是,Joshua Vogelstein及其同事研发出了一种用于调查这类神经元回路以及受到这些回路激发的行为的新技术,他们用该技术创建了一个在果蝇幼虫的神经元参考图谱。
Anim Behav:朋友对人行为和发展的影响胜过家人
英国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动物行为》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Friendship affects gaze following in a tolerant species of macaque, Macaca nigra"称,与家庭成员相比,朋友会对人的行为和发展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Photonics:美发明仿生传感器 可感知热量
近日,美国科学家通过研究闪蝶这种具有500万年历史的生物,从其多彩变化的翅膀中找到灵感,设计出一种灵敏的红外传感器。相关论文发表在《自然—光子学》(Nature Photonics)上,这或将有助于设计热成像传感器。 由于红外热成像可将物体自身散发的热能可视化,因而其在工业、军事和医学方面具有广泛应用。
PLoS ONE:罗非等发现成年期慢性疼痛经历对远期痛感知的影响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PLoS ONE在线刊登了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Adult-Age Inflammatory Pain Experience Enhances Long-Term Pain Vigilance in Rats,”,文章中,研究者发现了成年期慢性疼痛经历对远期痛感知的影响。 痛觉是一种高度个体化的主观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对既往疼痛经历和远期后果的整合。
Brain:找到精神分裂症者不能辨别他人行为意图的原因
新一期Brain杂志网络版刊登了法国研究人员的最新论文"Mentalizing under influence: abnormal dependence on prior expectations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科学家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不能正确辨别他人行为意图的原因之一,在于他们不能恰当运用已有经验和刚刚获取的直观信息。
Plant Cell:林金星等揭示植物感知光信号的机制
phot1/NPH3信号系统在黑暗(A)和光照(B)条件下对PIN2内膜循环两条支路间平衡的调控机制 近日,植物学领域国际学术期刊The Plant Cell在线刊登了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The Signal Transducer NPH3 Integrates the Phototropin1 Photosensor with PIN2-Based Polar Auxin
发现沂源直立人剔牙行为的证据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邢松、山东省博物馆孙承凯,以及美国和西班牙学者合作对沂源直立人牙齿化石进行的研究发现沂源人有明显的剔牙行为,是除周口店直立人外东亚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剔牙证据。该项研究成果在《国际第四纪》在线发表。
发现高功能孤独症儿童的合作行为与正常儿童的异同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朱莉琪研究组采用道德故事和经典的囚徒困境博弈任务分别考察了高功能孤独症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和合作行为以及二者间的关系。
科学家发现体罚降低儿童情商 使其行为表现更差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美国和加拿大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发现,体罚会降低儿童的情商,并且削弱儿童自制力,导致他们的行为表现更加糟糕。 (图片来源于网络) 美国和加拿大科学家是通过对西非两所学校中的63名5-6岁儿童进行测试得出这一结论的。其中一所学校对违规学生实行体罚,另外一所则采用非体罚措施管理学生,所有的孩子生活的地区和家庭背景都大致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