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RNA甲基化修饰调控哺乳动物精原干细胞微环境维持机制
近期,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杨其恩课题组以小鼠为模型,揭示RNA甲基化修饰调控哺乳动物精原干细胞微环境维持的新机制。成体干细胞命运决定受到特殊微环境调控,在大多数组织中,微环境的形成和维持机制并不明确。精原干细胞是一类经典的成体干细胞,是哺乳动物精子发生的基础。精原干细胞自我更新和分化间的精准平衡依赖于体细胞信号,尤其是支持细胞分泌的
微球型白血病精准治疗性疫苗研究取得进展
基于已批准的生物材料和巧妙的设计思想,创建新的疫苗递送系统,是提高疫苗免疫效果并拓展其应用范围的重要策略。近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血液科合作,利用自愈合大孔微球共装载白血病HLA-A*0201型抗原肽及PD-1抗体,制备出新型白血病精准治疗性疫苗,在多种白血病动物模型上均显着抑制病情进展,为白血病的精准免疫治疗带来新思
T2DM创新微创消融术将开展大型试验
随着病程的进展,有相当一部分的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接受胰岛素治疗来控制血糖。而胰岛素对患者自我管理的挑战并不小,而且可能伴随体重增加和低血糖事件的风险。随着新疗法的迭代,“摆脱”胰岛素或许值得期待。2020年欧洲消化疾病周(UEG Week)线上会议的一项研究就带来了这样的希望,一种内窥镜疗法让75%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6个月后都实现了停用胰岛素,
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还具有抗炎作用
主动脉瓣狭窄是一种发病率越来越高的变性和炎性疾病。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彻底改变了其固有的治疗方法,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近日,发表在《Circulation》上的“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 Represents an Anti-Inflammatory Therapy Via R
研究发现液态金属冻结微爆破现象及其增强肿瘤杀伤与MRI-CT双模态成像机制
生物体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的维持离不开力学因素。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力学调控与适应必不可少。肿瘤治疗中,除采用小分子、纳米药物调控病灶部位的生物力之外,在实现肿瘤组织物理性机械杀伤方面,临床上也会借助光声冲击波、高强度聚焦超声,以及磁场等干预方式实施治疗。近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联合研究团队发现,液态金属微颗粒在低温冻结作用
微藻脂质代谢研究获进展
三酰基甘油酯(triacylglycerol,TAG)是光合单细胞生物——微藻的主要储存能量物质,是制备微藻生物柴油的原料,在人类健康及动物饲料领域具有应用前景。在分子水平上理解微藻三酰基甘油酯的合成机理,对利用生物技术提高油脂产量具有指导意义。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藻类生物技术和生物能源研发中心研究人员,纯化微藻脂质代谢相关的膜蛋白、三酰基甘油生物合成的
德尼培携静脉注射治疗和介入导管手术的最新导管解决方案亮相2020Medtec中国展
2020年9 月 14 -16 日,在上海举办的 2020 Medtec 中国展(第十六届国际医疗器械设计与制造技术展览会)上,德尼培展出了用于静脉注射 (IV) 治疗和介入导管手术的最新导管解决方案。
雅培新一代标测导管在中国上市 开启心脏精准标测新时代
2020年9月12日,在第十八届心房颤动线上国际论坛(CAFS 2020 Online)期间,全球领先的医疗健康公司雅培正式发布电生理领域又一前沿新科技——新一代一次性使用网状磁电定位标测导管(以下简称Advisor HD Grid标测导管)。雅培心脏电生理及心衰业务中国区总经理陈澜女士,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副主任姚焰教授等众多电生理领域的专
科研人员开发出形状记忆多通道神经修复导管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药所人体组织与器官退行性中心研究员赵晓丽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教授范存义团队合作,研发出基于形状记忆纳米纤维膜构建的快速自成型多通道神经导管,促进神经突触的延伸生长及周围神经长段缺损的修复。相关研究成果以Bioinspired Multichannel Nerve Guidance Conduit Base
新研究有助判断不同材料微针的经皮给药性能
微针经皮给药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型给药技术,具有无痛等优点。不同材料的微针在皮下溶解并给药的性能哪家强?中国研究人员在新一期《国际聚合材料和聚合生物材料杂志》上发表论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评价方法。微针经皮给药是通过微小的针头穿过皮肤释放药物,由于微针的长度一般在10微米至1毫米之间,不会刺激到神经,与传统注射相比具有无痛的优点。与口服药物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