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新的臭氧层杀手
科学家新确认了4种会破坏臭氧层的人工制造的气体,其中两种在大气中的累积速率令人担忧。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含氯氟烃(CFC)气体造成的大气中的臭氧洞,使得全人类感到忧虑。1987年,人们通过了《蒙特利尔协定
AIP Adv:我国科学家首次开发出具有三层结构人工血管
近日,来自上海大学快速制造工程中心的研究人员通过将微印记和电子纺线技术相结合首次开发出了一种三层人工血管组织,这种新型的血管组织可以有效帮助研究人员可以利用多种分离材料,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并且可以促进新细胞生长,新细胞的生长是目前人造血管面临的主要问题,因为当前的人造血管仅包含有一层或者两层组织结构。
:UV-B光形态建成中泛素连接酶COP1的表达调控机制
近日,The Plant Cell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邓兴旺教授课题组完成的论文 Arabidopsis FHY3 and HY5 Positively Mediate Induction of COP1 Transcription in Response to Photomorphogenic UV-B Light 。
PLoS One & Syst Entomol:昆虫形态学三维重建方法的建立于应用
昆虫形态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一直在昆虫分类学、昆虫系统学及昆虫胚胎学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技术和方法不断地被引入该领域。计算机三维重建方法因其可以真实而直观的反映动物体的空间形态结构,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动物形态学研究领域。
AMB:产黄青霉形态代谢工程的研究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郑之明研究员及其科研团队承担的国家863课题围绕“形态基因-代谢活性-产率”的研究思路,将RNA干扰技术与形态代谢工程相结合,在产黄青霉形态代谢工程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产黄青霉( Penicillium chrysogenum)是工业上用于发酵生产青霉素的重要真菌。
PLoS Biol:黄广华等白色念珠菌形态转换研究获进展
形态转换对于病原真菌迅速适应宿主多变的微环境具有重要作用。白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机会性致病真菌,通常共生于健康人体内不引起任何不良反应,但在免疫受损的人群中可能引起器官黏膜感染和危及生命的血液感染。近年来,由于广谱抗菌素的广泛使用,癌症化疗和器官移植等新的医疗技术的应用,艾滋病的流行和人口的老龄化,导致以白色念珠菌为主的真菌感染成为临床上日益严重的问题。
PLoS Genetics:五个基因决定面部形态
2012年9月17日 讯 /生物谷BIOON/ --同卵双胞胎的脸近乎相同,与毫不相干的人相比,兄弟姐妹的脸非常相似。显然,脸部形态是由基因调控的。近日,一个国际研究团队鉴别出了决定面部形态的五个基因,相关论文发表在9月13日的PLoS Genetics杂志上。 为鉴别决定脸部形态的基因,大约一万个来自不同国家有欧洲血统的人参与了此项研究。
Neurosurgery: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可能增加良性肿瘤风险
2013年9月8日讯 /生物谷BIOON/--发表在九月Neurosurger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报告称:用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进行脊柱融合术的患者似乎患良性肿瘤的风险增加,但患癌症的风险不增加。 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Nandan博士和他的同事分析了脊柱融合手术中接受BMP的近4,700名患者的癌症和良性肿瘤风险。骨形态发生蛋白是一种生长因子,可以促进新骨形成。
JPR:张元明等荒漠植物快速形态调整的生态适应意义研究获进展
叶片表面结构及其与水平面的夹角是植物构型的重要成分,能够影响植物对光能和水分的利用。植物通常具有稳定的叶倾角,并不随环境变化而变化。一些荒漠植物能够快速调整叶和细胞形态以避免不利环境条件的伤害,提高植物在恶劣生境中的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