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虫的作用机制被揭开
肉眼不可见的胞囊线虫对农业来说是一个重大威胁,可导致全球作物每年损失达数十亿美元。美国密苏里大学科研人员领衔的一个植物科学团队最近发现了一种机制,胞囊线虫利用该机制入侵大豆植株并从中吸走维持生命的营养
Cell:科学家揭示线粒体应激如何延长线虫寿命
最近,来自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在著名国际学术期刊Cell上发表了一项关于线粒体应激促进长寿的最新文章,在这项研究中他们发现线粒体应激能够诱导染色质发生重组,进而促进长寿。
Nature:科学家阐明雌雄线虫大脑发育初期的差异机制
线虫可能不是来自火星或金星,但其大脑中却有可以促进雄性和雌性表现不同的性别特异性回路,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揭示了线虫神经系统中这种性二型现象产生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由美国国家神经性疾病和卒中研究所提供资助。
Molecular Cell: 线虫LGG-1、LGG-2在自噬降解蛋白聚集体中不同功能被发现
2015年12月17日,国际著名期刊Molecular Cell在线发表了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张宏课题组与日本微生物化学所的Nobuo N. Noda研究员课题组题为“Structural basis of the differential function of the two C. elegans Atg
揭示节食导致线虫寿命延长的分子机制
韩敬东团队利用无偏的系统生物学方法研究秀丽隐杆线虫的节食调控网络,发现了三个转录调控模块,最终通过对这三个模块同时进行遗传学干扰,得到了对节食的延寿效应不敏感的寿命超长的线虫。3月8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
图集:会变脸的线虫
一种微小的线虫,居然用多种不同的头部形态。这些不同的头部形态,几乎科学家以为,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物种。但DNA分析表明,之前不同的五种头部形态的线虫,真的只是一个物种而已。而且这不是唯一的一个可以“变脸的”线虫。科学家们还发现了,另外用两个线虫物种,也可以变脸(五种形态),尤其是改变口部的形态,以最佳匹配面前的食物类型。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周琪创造世界首例异种杂合新型干细胞
近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琪实验室创造出一种新型的干细胞——异种杂合二倍体胚胎干细胞,这是首例人工创建的、以稳定二倍体形式存在的异种杂合胚胎干细胞,为研究进化上不同物种间性状差异的分子机制和X染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