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JMD:新方法筛选非小细胞肺癌的ALK融合

2012年12月14日讯 /生物谷BIOON/ --大约20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有一例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染色体畸变,这些患者对ALK-激酶抑制剂如Crizotinib治疗高度敏感。然而,目前的诊断测试有其局限性。 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并测试了一种有前途的新方法筛选非小细胞肺癌的ALK融合。新研究提供了一个成本效益和易于执行的新测试方法。

2012-12-16

mBio :研究揭示SARS病毒如何劫持宿主细胞

2013年8月24日讯 /生物谷BIOON/--近日,加州大学欧文分校传染病研究人员发现SARS冠状病毒(在2002-03年,引发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大规模爆发)劫持宿主细胞来进行自我复制的机制。 项研究结果对解决由这种病毒引起的爆发至关重要,并可能有助于人类冠状病毒感染以及其他病原疾病的治疗。

2013-08-25

宿主细胞的SAMHD1蛋白可抵抗HIV病毒

近日,Nature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部分免疫系统可以破坏病毒的原材料,从而阻止HIV病毒的复制。但专家警示,这是否可以应用到治疗上还不确定。 HIV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降低机体的免疫力,最终导致日常感染都会致命。不过,病毒并不能破坏所有的免疫系统,在协调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的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似乎有更强的抵抗力。

2012-11-19

JBC:发现Ail促进鼠疫杆菌与宿主细胞结合机制

鼠疫杆菌(Yersinia pestis)是一种杆菌,属于肠道杆菌科,同时也是腺鼠疫、肺鼠疫和败血性鼠疫的病媒。所有的类型都在人类历史上造成严重的伤亡。Ail(鼠疫杆菌粘附素分子)是鼠疫发病过程中关键性的纤连蛋白(Fn)的结合蛋白。

2012-11-19

PNAS:科学家发现运输细菌毒素进入宿主细胞引发疾病的关键受体

近日,一项来自弗莱堡大学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发现了将产气荚膜梭菌毒素“偷运”进宿主细胞的受体,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引发气性坏疽和食物中毒的病原菌,TpeL毒素是其产生的一种细菌毒素,该毒素和许多梭菌属菌株产生的毒素非常相似,这种毒素可以结合到细胞表面分子上随后会慢慢进入到细胞中引发细胞死亡,相关研究成果刊登于国际杂志PNAS上。

2014-05-04

Nature:微生物所新冠状病毒侵入宿主细胞机制研究获进展

继在流感病毒跨种传播机制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并在《科学》和《柳叶刀》发文之后,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研究组又在新冠状病毒侵入宿主细胞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于7月7日在《自然》杂志在线发表。

2013-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