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PNAS:科学家发现运输细菌毒素进入宿主细胞引发疾病的关键受体

近日,一项来自弗莱堡大学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发现了将产气荚膜梭菌毒素“偷运”进宿主细胞的受体,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引发气性坏疽和食物中毒的病原菌,TpeL毒素是其产生的一种细菌毒素,该毒素和许多梭菌属菌株产生的毒素非常相似,这种毒素可以结合到细胞表面分子上随后会慢慢进入到细胞中引发细胞死亡,相关研究成果刊登于国际杂志PNAS上。

2014-05-04

Science:深度解析细胞融合机制

2013年3月12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于国际杂志Scienc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者通过研究建立了一种高效的细胞-细胞融合系统,这就为研究者开发新型模型来揭示细胞融合的工作机制提供了帮助。研究者表示,两个细胞之间的融合并不是平等和相互的,而是由一种融合配偶体来引导和驱动的。这项研究发现可以帮助科学家改善肌营养不良症的疗法。

2013-03-11

Science:缺乏维生素免疫细胞仍可以保护宿主

营养不良会损害免疫系统,降低其强度与力量,但如今一项新的研究显示,世界上最常见的营养不良问题之一--维生素A的缺乏--可提升某种关键性免疫细胞的水平。在世界上那些常见的营养不良地区,寄生性蠕虫感染也可能是普遍的。这就需要所谓的在粘膜表面的屏障免疫--这是一种部分由先天淋巴样细胞(ILCs)介导的免疫策略。

2014-01-24

Retrovirology:研究揭示宿主免疫细胞调控HIV-1感染的机制

9月18日,Retrovirology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王红艳研究组的研究成果Immune adaptor ADAP in T cells regulates HIV-1 transcription and cell-cell viral spread via different co-receptors。

2013-09-29

Science:转化性FGFR-TACC基因融合引发恶性胶质母细胞

7月26日,Science杂志在线报道,基因融合易位是引发部分恶性胶质母细胞瘤的原因,这也许可作为临床靶向性治疗的新依据。 大脑恶性胶质母细胞瘤(GBM),是人类癌症最致命的类型。

2012-11-18

PNAS:揭示RNA病毒劫持宿主细胞进行增殖机制

通过发现某些病毒如何利用它们的宿主细胞进行复制,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微生物学家们鉴定出一种新方法来开发一种广谱性疗法来治疗诸如脑膜炎、脑炎、肝炎和可能普通感冒之类的病毒性疾病。 在这项由Bert Semler教授领导的新研究中,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研究人员和丹麦同事们发现某些RNA病毒劫持人细胞中的一种关键性DNA修复酶从而产生用于它们进行复制时所必需的遗传物质。

2012-11-18

Nat Methods & Sci Rep:揭示细菌如何来攻击宿主细胞引发机体感染

来自马普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等处的研究人员揭示了细菌这种锚定蛋白质的结构组分,并且了解了其生物合成的过程,这就可以帮助研究者开发出新型的抗生素来抵御这种致病菌的感染。

2012-11-17

Nat.Immu:STING调节病毒衣壳与宿主细胞的膜融合

病毒的外壳与宿主的细胞膜融合是病毒感染细胞的第一步。那机体的免疫系统又是如何检测到发生了膜融合呢?最近《自然-免疫》上发表的文章给出了一些线索。 研究人员发现,无论是体内实验还是体外实验,当细胞暴露在病毒状粒子或人工合成的脂质体以及一些其它刺激的条件下时,也能够产生免疫应答,这种应答虽然不能触发传统的病原体识别途径,但能导致膜融合。

2012-11-18

JMD:新方法筛选非小细胞肺癌的ALK融合

2012年12月14日讯 /生物谷BIOON/ --大约20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有一例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染色体畸变,这些患者对ALK-激酶抑制剂如Crizotinib治疗高度敏感。然而,目前的诊断测试有其局限性。 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并测试了一种有前途的新方法筛选非小细胞肺癌的ALK融合。新研究提供了一个成本效益和易于执行的新测试方法。

2012-12-16

Nature:微生物所新冠状病毒侵入宿主细胞机制研究获进展

继在流感病毒跨种传播机制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并在《科学》和《柳叶刀》发文之后,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研究组又在新冠状病毒侵入宿主细胞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于7月7日在《自然》杂志在线发表。

2013-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