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PLoS ONE:调控生物钟成躁郁症治疗关键

躁郁症是心境障碍的一组临床表现,是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在同一患者身上发生的疾病,以躁狂和抑郁交替发作特点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一组心境或情感显著而持久的改变,以情感低落或高涨(可伴或不伴焦虑),伴有相应的整体活动水平(思维和行为)的改变,间隙期精神状态基本正常,有反复发作的倾向。全球总人口的1%至3%受到此种疾病的困扰。

2012-11-18

PLoS Genet:利用新型细胞模型来追踪机体生物钟基因的功能

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细胞模型,其可以帮助科学家们追踪并且时时监控个体的生物钟基因功能,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PLoS Genetics上

2014-04-12

Curr Biol:科学家发现控制女性生育能力的生物钟

有些女性甚至在50岁的时候都可以成功妊娠,然而有些女性却在30岁时就已经不能怀孕了,近日,来自哥德堡大学的科学家就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研究,其中一种影响因素就是女性绝经期的开始会被其机体卵细胞的释放所影响,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Current Biology上。

2014-10-30

Neuron:加发现生物钟功能紊乱内部机制

乘坐跨时区过夜航班或是经常倒夜班,常常会让人彻夜难眠。据最新一期《神经元》杂志报道,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研究人员日前发现,该现象与蛋白合成这一基本生物学过程密切相关。这一发现将有助于治疗因跨时区旅行和倒夜班造成的睡眠障碍,以及抑郁症和帕金森氏症等慢性疾病。 地球自转产生白天和黑夜,给众生赋予了昼夜节律。在哺乳动物大脑中,“生物钟”驱动着睡眠、清醒、摄食及新陈代谢的生活节奏以及许多其他必要过程。

2013-08-28

Nature:科学家重绘人体生物钟蓝图

生物钟“告诉”我们身体什么时候应该睡觉和代谢食物,有关这一机制的发现可能开发出新的药物来解决睡眠障碍问题和代谢紊乱疾病包括糖尿病。 基因表达实验室罗纳德·埃文斯教授率领的索尔克生物学研究所科学家研究团队发现,老鼠细胞的细胞核中存在的REV-ERBα和REV-ERBβ对保持正常的作息和饮食循环以及代谢食物中营养物质是必不可少。

2012-11-18

Genes&Dev:研究人员发现控制生物钟和脂肪代谢的分子

24小时的内部生物钟控制人类行为和生理包括睡眠、血压和代谢等诸多方面。昼夜节律混乱会导致许多疾病包括代谢性疾病和癌症的发病率增加。身体的每个细胞都有其自身内部的时间机制,这一时间机制是由蛋白质保持在一个检查控制。 这些蛋白质中之一为Rev-erb alpha,Rev-erb alpha被认为是一个从属角色,因为生物钟在其不存在的情况下也能运行正常。

2012-11-18

德研究发现人体生物钟的“齿轮”

人体生物钟让我们白天精力充沛、晚上困意十足。德国一项最新研究发现,锌离子可在人体生物钟里扮演关键的“齿轮”角色,调节人们的生活节奏。

2014-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