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雄性交配骚扰可增强昆虫不育技术(SIT)控制伊蚊效果
研究团队认为释放的不育雄蚊除了诱导雌蚊不育从而降低蚊媒种群密度之外,大量不育雄蚊存在于野外时,可以带来额外的益处,即通过交配骚扰降低雌蚊寿命和吸血成功率。
采访2022年诺奖得主斯万特·帕博:因埃及木乃伊,与古人类基因组研究结缘
10多年的一个秋天,当吉切尔知晓帕博正在参加于圣地亚哥举行的美国人类遗传学会(The American Society of Human Genetics )的会议时,她决定抓住这个机会。
伊蚊所携带病毒组的稳定性和多样性研究获进展
伊蚊(Aedes spp.)是可传播疾病的重要医学媒介,携带蚊媒病毒、蚊虫特异性/共生病毒,对全球公共卫生造成威胁。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这类病毒具有蚊种特异性且稳定存在于蚊虫中,可能会影响蚊媒病毒的传播、蚊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目前,学界仍缺乏对蚊虫不同发育阶段病毒组动态变化、实验品系与野外捕获的蚊虫中病毒组差异及蚊虫对这类病毒获取途径的相关研究。近期,中国科学
科学家利用一个有3000年历史的埃及埃默小麦基因组揭示了传播和驯化的历史
近日,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等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在Nature Plants上发表了题为“A 3,000-year-old Egyptian emmer wheat genome reveals dispersal and domestication history”的文章,通过分析一个有3000年历史的埃及埃默小麦基因组,发现了小麦传播和驯化的历史。四倍体二粒小麦(Tritic
探索埃及伊蚊吸血策略及寨卡病毒传播机制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联合清华大学、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等科研单位,从埃及伊蚊唾液腺中分离纯化得到一分子量为15 kDa的免疫抑制毒素蛋白(命名为LTRIN),并对该蛋白的生物化学特征和生理学活性进行探索。3月5日,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自然免疫学》上。寨卡病毒(ZIKV)属黄热病毒属,于1940年代在非洲首次被发现,以埃及伊蚊为
德国科学家首次提取并解析古埃及木乃伊基因组
古埃及木乃伊保存着已逝者的很多细节:面部特征、疾病迹象,甚至是纹身。但它似乎没有保存DNA。经过反复提取DNA之后,很多科学家认为或许炙热的沙漠气候或是木乃伊制作过程中使用的化学物质在很久之前就破坏了所有的基因材料。现在,一个古DNA专家团队对90具古埃及木乃伊成功进行了基因组测序。这些改变游戏的结果让科学家首次洞察到古埃及普通人的基因组,令人惊奇的是,经过多个世纪的征服后它们的改变依然非常少。此
伊蚊交尾研究新发现,或找到方法控制寨卡病毒
最新研究表明,雄性伊蚊通过交尾传播的信息会影响雌性生殖系统的基因开关,包括与血液进食、卵子发育和免疫防御的相关基因。研究人员认为这些发现能够用来对付蚊子为媒介传播的疾病,比如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寨卡病毒。
JVP:“会行走的鲸鱼” 源自古埃及
据美国媒体报道,鲸鱼是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多年以来科学家一直致力于研究鲸鱼的进化历程。德国古生物学家埃伯哈德-弗拉士(Eberhard Fraas)在学术生涯中除了研究恐龙,同时还关注鲸鱼的进化,他在埃及考古遗址挖掘发现“会行走的鲸鱼”,其历史可追溯至4500万年前,弗拉士将这种会行走的鲸鱼命名为原鲸,这是非常早期的鲸鱼进化形态,它将很快填补人类理解鲸鱼进化历史的重要过渡过程。
埃及:人工授精成功率提高至75%
人工授精成功率提高至75%,这是近日埃及一科研小组成功通过向子宫注射激素的方法取得的成果。 埃及官方《金字塔报》12月27日报道,该科研小组这一成果已在美国一家生育期刊上刊登。该小组负责人拉贾·曼苏尔教授说,科研人员使用的激素是HCG,即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在母亲排卵末期,把受精卵植入其子宫,同时将这种激素通过肌肉注射的方式注入母亲子宫,从而帮助受精卵发育成熟,以成功开始妊娠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