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Rev Microbe:肺脏共生微生物帮助治疗呼吸道感染
2018年1月10日 讯 /生物谷BIOON/ --最近,来自伦敦皇家学院的一位微生物专家撰文强调了肺脏微生物组对于促进我们理解与控制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性。William Cookson是皇家国立心脏与肺脏研究所的一名教授,在他写的《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文章中,他解释了我们应当如何通过对肺脏微生物组进行研究,从而提高对肺脏感染的控制以及避免细菌产生耐药性。肺脏感染
科学家开发出能有效检测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新技术
2018年1月5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耶鲁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开发出了一种能检测人类细胞中RNA或蛋白质分子的新型检测技术,该技术能够准确鉴别出诱发呼吸道感染疾病的病毒性感染,通过利用简单的鼻拭子,这种检测技术或许能成为一种快速廉价的手段来帮助诊断呼吸道病毒性疾病。图
Nature Review 综述:呼吸道菌群——呼吸道健康的守门人
自从人类诞生那一刻起,微生物与人类这对“基友”就注定了相亲相爱,相爱又相杀的命运了。菌群这位大爷,伺候好了是金主,伺候不好那就是炸药。就像小编常常去买酸奶,就是因为 酸奶好喝 酸奶中的益生菌有利于肠道健康。But, 你以为益生菌仅仅保护我们的肠道吗?图样图森破。今天我们不谈吃的,让我们看一下与我们“吸吸相关”的呼吸道菌群1。划重点1. 健康的呼吸道中有哪些菌群?2.&
Regeneron无奈喊停呼吸道合胞病毒临床项目
2017年8月16日讯 /生物谷BIOON/-近日,Regeneron公司宣布其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新药suptavumab(REGN-2222)在一项III期临床试验中表现差强人意,未达到临床主要终点,无奈只能终止该药物临床研究。据悉,suptavumab是一种RSV病毒F蛋白抑制剂,是一种单克隆抗体,主要用于预防婴幼儿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这一项名为NURSERY的双盲、安慰剂对照
Ann AmeTho Soc:呼吸道微生物组影响肺纤维化患者的炎症反应
2017年8月2日 讯 /生物谷BIOON/ --根据最近在《Annals of the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杂志上在线发表的一项研究,对于患有肺纤维化(cystic fibrosis,CF)的小孩子来说,如果发现他们上呼吸道与下呼吸道中的细菌多样性发生下降的话,那有可能是由于使用预防性抗生素或采集样品的时间过早导致的。然而,如果其肺灌洗液中鉴定发现的细菌多样性减少
中外研究揭秘中东呼吸综合征病人细胞免疫反击战
中国、美国和沙特阿拉伯三国研究人员8月4日在新一期美国《科学·免疫学》杂志上报告说,通过研究中东呼吸综合征病人的血液样本,他们首次揭示人体针对这种致命疾病的细胞免疫“反击战”的机制。这为评估病人的预后和研发相关疫苗奠定了基础。这项研究由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赵金存教授、美国艾奥瓦大学斯坦利·珀尔曼教授和沙特阿拉伯费萨尔国王专科医院和研究中心阿比尔·阿舒凯里博士等人合作完成。
科学家发现呼吸道病毒新线索!
【发现常见呼吸道病毒的新线索】到2岁时,大多数儿童已经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这通常只导致轻微的感冒症状。但是,像婴儿和老年人一样,免疫系统减弱的人可能会面临严重的并发症,包括肺炎和某些情况下死亡。现在,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领导下,研究病毒的科学家已经发现了RSV引起疾病的线索。他们绘制了一种RSV蛋白的分子结构,其干扰身体抵御病毒的能力。了解蛋白质的结构将有助于他们了解病毒
Nat Microbiol:常见呼吸道病毒研究新进展
2017年7月1日 讯 /生物谷BIOON/ --在两岁的时候,大部分孩子都会感染呼吸道合胞体病毒(RSV)。正常人感染后仅仅会出现慢性的感冒症状,但对于免疫系统缺陷的患者来说,则会导致十分严重的后果,包括肺炎以及死亡等等。如今,来自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医学院的研究者们发现了RSV致病的新线索。他们对RSV一类干扰机体杀伤病毒反应的蛋白质的结构进行解析,这一结果能够帮助研究者们理解病毒逃逸免疫系
Journal of Leukocyte Biology:揭示鞭毛素调节呼吸道DC功能 并增强IgA抗体应答的细胞和分子机制
近日,免疫学专业期刊《白细胞生物学杂志》(Journal of Leukocyte Biology)在线发表题为《鼻腔上皮细胞通过TLR5/GM-CSF调节呼吸道DC并增强IgA应答》(Nasal epithelial GM-CSF contributes to TLR5-mediated modulation of airway dendritic cells and subsequent 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