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中山眼科中心林浩添教授团队荣获2021年度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近十年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中心主任、医院院长刘奕志教授的引领下,已连续12年荣膺中国医院专科声誉(眼科)排行榜首位

2022-07-25

STTT:暨南大学建国团队阐述缺氧信号在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及展望

氧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细胞维持氧的平衡来确保正常的生理功能。在氧气正常的条件下,人体细胞消耗氧气和营养物质来合成能量ATP;氧还参与了细胞各种关键的生化反应。

2022-07-15

暨南大学张其威/建国等发现,奥密克戎曾发生多次基因重组

  当前世界各地新冠肺炎(COVID-19)的大流行主要是由更具传染性的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引起的。科学家一直在持续关注可能出现的新的重组变异株,因为基因重组是新发和再现的人类病毒病原体产生的重要进化机制,同时也是冠状病毒进化适应的一种重要途径。冠状病毒通过基因重组可以在单次进化事件后迅速累积多个突变,导致病毒传染性提高或者免

2022-03-18

Nature子刊:南京大学锦慧团队改造细菌作为癌症疫苗

尝试利用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是一种最理想的抗肿瘤治疗方式。肿瘤接受了放疗以后,会释放出一系列的抗原。理想状态下,这些抗原可以直接作为抗肿瘤原位疫苗,激活树突状细胞(DC),然后将抗原呈递给CD4+T或者CD8+T细胞,从而启动免疫反应。然而,由于肿瘤在其内部构建了一种抑制性的免疫微环境,导致放疗诱导细胞释放抗原的同时,也会诱导抑制性免疫细胞的浸润。在这些

2022-01-22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王辉团队联合化学学院丁财团队研发出新型腹壁组织修复材料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王辉主任医师团队联合中山大学化学学院吴丁财教授团队,受腹膜不对称结构的启发,成功开发了一类新型腹壁组织修复材料——“双面神”多孔水凝胶,成功整合抗变形、防粘连和促愈合的特性,有望成为临床无张力软组织修复的一种理想材料。相关成果于近日发表在国际顶刊 Advanced Materials杂志(影响因子 30.849),中山大学附

2022-01-15

方团队与合作者发现三类老药可抑制幽门螺旋杆菌耐药株感染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能引起胃癌的致病菌,全世界超过50%的人口受到过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目前,临床一线用药主要使用阿莫西林、甲硝唑、克拉霉素抗生素和质子泵抑制剂以及铋剂联用方法去抑制该菌生长和感染(俗称三联法或四联法)。近年来,幽门螺旋杆菌针对这些已知抗生素具有很强的耐药性,使得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成为临床实践的棘手问题。上海交大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吴方课

2021-10-15

一龙团队的声音:基于脑脊液液体活检的脑膜转移匹配靶向治疗

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主办的第22届世界肺癌大会(WCLC)在线上火热召开,WCLC是国际上肺癌领域内最负盛名的学术会议之一。会议期间,“液体活检在NSCLC患者的临床应用”口头报告专场(Oral Presentation Session)上,来自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吴一龙教授团队的郑媚美博士、黎扬斯医生报告了一项题为“EGFR突变NSCLC患者接受奥希

2021-09-21

世卫组织授予北京社区卫生防控专家浩“世川卫生奖”

  5月28日,世界卫生组织在第74届世界卫生大会上授予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吴浩“世川卫生奖”,以表彰其在全科医学、初级卫生保健、社区防控等方面做出的贡献。吴浩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曾作为社区卫生防控专家参与武汉、喀什、北京、天津、石家庄、瑞丽、营口等地的疫情防控工作。“我是中国基层卫生工作者的代表,这个荣誉不仅仅是给我的。

2021-05-29

以岭院士: 我国心血管发病率居高不下,解决微血管病变是防治关键

  第十七届国际络病学大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盛大召开。钟南山、陈凯先、杨胜利、张运、吴以岭等近20位两院院士以及国内权威中西医专家通过线上线下齐聚大会,就中医络病理论在多领域疾病防治中的最新进展和科研成果展开深入学术交流。院士论坛环节,吴以岭院士作题为《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的学术报告,介绍了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

2021-03-22

美国贝勒医学院琦团队报道肥胖与焦虑症抑郁症共发生的新型神经环路调控机制及靶向联合治疗方案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肥胖症患者经常同时罹患抑郁症和焦虑症等精神疾病。近日,美国贝勒医学院吴琦团队与合作人员在自然·斯普林格出版集团旗下顶级神经科学期刊Molecular Psychiatry上发表论文为这种关联提供新的突破性见解。他们成功发现并阐述了针对摄食行为和精神状态双向调控的新型神经环路机制及靶向联合用药方案。

2021-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