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个生物大分子太赫兹超分辨成像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共同攻关,在单个生物大分子的太赫兹超分辨光谱成像研究中取得进展。单个生物大分子的太赫兹探测有望揭示传统单分子技术难以提供的生物大分子的物理化学、结构及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等信息,对深入认识和理解生物大分子的作用与功能具有重要意
步辐射单细胞红外显微成像研究获进展
单细胞技术因有望揭示“细胞功能异质性机制”这一生命科学的本质问题,从而解析各种慢性疾病(如癌症、糖尿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衰老的分子基础,是当前生物医学的研究热点和重点方向。单细胞技术在测序方面取得了进展;由于该技术具有无须标记、非侵入性、可同时展示胞内代谢物(组)特征等优点,逐渐得到学界关注。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吕军鸿课题组先后
超高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前沿与生物学应用
超高分辨率荧光显微成像可以说是近二十年来新兴的一项革命性技术,此前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只能达到200纳米,被称为阿贝衍射极限,而通常病毒和亚细胞结构的尺寸只有几十到200多纳米。超高分辨显微技术的诞生突破了这个极限,使得显微成像分辨率进入振奋人心的纳米级别时代,对于精细结构的研究得到了强力的技术支持。目前商业化比较常见的超高分辨荧光显微技术主要包括受激发射耗损
Cell论文详解:新成像方法可同时对单个细胞中5种不同分子进行成像
2020年11月25日讯/生物谷BIOON/---在单个细胞内,成千上万个分子,如蛋白、离子和其他信号分子,共同发挥各种功能---吸收营养物、储存记忆和分化成特定的组织等等。解读这些分子及其所有的相互作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过去的20年里,科学家们已经开发出了荧光报告分子用来读取细胞内单个分子的动态。然而,通常一次只能观察到一两个这样的信号,这是因为显微镜无
Nat Commun:科学家首次实现对细胞膜进行超高分辨率成像及分析
2020年12月8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维尔茨堡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实现了在超分辨率下对细胞膜进行观察;研究者表示,扩张显微镜(Exm,Expansion microscopy)能以远低于200nm的空间分辨率对细胞及其组分进行成像,为此,所研究样品的蛋
科学家首次实现活细胞RNA标记与无背景成像
癌细胞中mRNA水平与其编码蛋白质水平之间存在较低相关性,提示癌细胞的翻译调控显着失调,这为癌症的诊疗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杨弋、朱麟勇等教授历经7年合作研究,在荧光RNA及活细胞RNA成像领域获突破性进展。他们原创的系列高性能荧光RNA,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不同种类RNA在动物细胞内的荧光标记与无背景成像。
科学家利用活体成像,揭示造血干细胞如何在骨髓内移动
了解肌肉的运动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健身减肥。而了解干细胞的运动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在临床中应用干细胞各种技术。如成年哺乳动物的造血干细胞驻留在“骨髓”中。这也就是为什么造血干细胞的移植,我们通常会说是“骨髓移植”的原因。在实际的骨髓捐献和移植中,骨髓移植不是将骨髓从一个人换到另一个人,而是通过使用注射“动员针”的方法,将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科研人员发表近红外II区荧光影像技术及其生物医学应用展望文章
荧光影像技术在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断检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红外II区荧光(1000-1700nm, NIR-II)成像技术克服了传统荧光 (400-900nm) 面临的强组织吸收、散射及自发荧光干扰,在活体成像中可实现更高的组织穿透深度和时间、空间分辨率,被视为最具潜力的下一代活体荧光影像技术。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
Cell:开发出病毒感染实时成像技术,从而实时监测细胞中的病毒感染
2020年11月16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荷兰胡布勒支研究所和乌特勒支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先进的技术,可以实时监测病毒感染。他们预计这种技术可用于研究多种病毒,包括导致目前大流行病的新冠病毒SARS-CoV-2。因此,这种被命名为病毒感染实时成像(virus infection real-time imaging, VIRIM)
Nat Commun:多巴胺调节纹状体神经元活动的同步性
在最近一项研究中,来自Karolinska研究所和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将胆碱能神经元连接在一起的多突触途径的作用。该研究最近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