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J Neurosci:揭示治疗神经变性疾病的关键蛋白质

近日,来自曼彻斯特大学的研究者揭示了神经细胞如何向大脑“发电报”的内在分子机制,研究发现或许为神经变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刊登在了国际著名杂志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 研究团队表示,如果轴突不能正常发育,这就会导致先天性疾病,如智力损伤等。

2012-11-18

Hepatology:脂肪细胞分泌因子抵抗素诱导肝脂肪变性的分子机制

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生命技术学院和德国糖尿病中心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了脂肪细胞分泌因子抵抗素(Resistin)诱导肝脂肪变性的分子机制,相关论文于1月25日发表在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最新影响因子11.665)上。

2013-02-01

J Clin Invest:炎症因子或可增加衰老视网膜变性可能

7月16日,J Clin Invest.杂志在线报道高水平的炎症因子和缺乏神经保护性因子可能是与衰老有关的视网膜变性的重要诱因。 由多个基因影响的细胞过程的异常和整个生命进程中各种细胞损伤的积累,决定着与衰老有关的疾病的进展,但其复杂的病因知之甚少。 有丝分裂后神经元,如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相邻的上皮细胞和视网膜感光细胞,特别容易受到细胞衰老的影响,这可促进与衰老有关的视网膜变性(ARD)。

2012-11-18

:生活经历会改变性

人的性格一生中并非一成不变。许多人事隔几十年再遇到小学同学往往会发现,世事沧桑似乎已使对方变了一个人。德国近日公布的一项抽样调查分析结果从统计学角度证实了这一点。 德国明斯特大学、莱比锡大学和美因茨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2005年至2009年间进行的一项涉及1.5万余名德国人的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参加工作、结婚、生子和退休等重要人生历程对心理学“五大人格特质”的影响,进行了专项研究。

2011-08-31

PNAS:科学家推翻三型黄斑变性病因假说

2013年3月12日 讯 /生物谷BIOON/ --眼科专家一直认为视网膜细胞缺少长链脂肪酸是造成儿童患三型黄斑变性的原因,该疾病是不可治愈的眼病。但是犹他大学John A. Moran眼科中心的科学家一项新研究发现缺少长链脂肪酸的小鼠并不引起失明,意味着对该病病因研究要重新开始。

2013-03-12

JBC:神经元代谢以及变性疾病中TDP-43及FUS的作用

在肌萎缩侧索硬化和额颞叶痴呆病人的病理组织中,RNA结合蛋白TDP-43及FUS在细胞质中形成了不正常的凝集,但是其作用机理还不明确。近日,印度米兰比可卡大学的Antonia Ratti等人研究发现,TDP-43和FUS能够识别不同的转录产物,而且差异性的调节它们的命运。相关研究发表在3月16日的美国《生化周刊》(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上。

2012-11-18

JCI:科学家开发出了一种治疗黄斑变性的新疗法

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研究者通过研究开发出了一种治疗黄斑变性的新型疗法。 (Credit: Chavala lab) 2013年9月14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来自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研究者通过研究开发出了一种治疗黄斑变性的新型疗法,研究者使用小鼠为研究对象发现,一种名为MDM2抑制剂的药物可以有效还原因黄斑变性导致的血管异常...

2013-09-14

Nat Genet:科学家使用基因图谱技术揭示引发老年人黄斑变性的基因

2013年9月16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来自密歇根大学的研究者通过研究鉴别出了两个可以相互作用的基因,当两个基因缺失时就会大幅增加个体患黄斑变性的风险,黄斑变性是一种引发老年个体视觉障碍的主要原因,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Nature Genetics上。

2013-09-16

Nat Struct & Mol Biol:揭秘关键蛋白的功能或可开发癌症及神经变性疾病的潜在疗法

2013年6月1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国际著名杂志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研究者通过研究一种名为Hsp70的主要负责蛋白质平衡的关键分子,揭示了其如何结合到另外一种负责细胞内能量转移的分子上面,从而增强其自身的活性和效率,研究者在文中首次揭示了其作用的分子机制。

2013-06-01

RetroSense采取基因疗法进行黄斑变性的治疗

2012年8月29日 讯 /生物谷BIOON/-- 新兴生物技术公司RetroSense已在基因治疗眼科疾病方面取得了一些值得关注的进展,它提供了一种新的用于治疗黄斑变性的方法。 该公司最早尝试对视网膜色素变形进行治疗,这一遗传疾病会导致视力丧失。研究人员尝试使用良性的病毒载体将遗传信息注入神经节细胞的蛋白,从而促进视网膜感光能力的恢复。这一技术来源于韦恩州立大学。

2012-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