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刘杏忠等捕食性子囊菌的起源研究获进展
7月3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杏忠研究员和University of Texas的安志强教授共同领导的研究团队在捕食性子囊菌起源与进化方面所取得的新进展。 捕食性真菌是通过营养菌丝形成的特化捕食结构来捕获线虫、变形虫等微小生物作为营养源的一类特殊来群。由于其独特的生态特性,捕食性真菌的起源与进化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兴趣。
刘道志:"闯荡"十年的"开路先锋"
这一"闯"就是10年。 2003年,他是一名技术研发中心主任,2012年,他已升任资深副总裁。微创的每一个新任务--开发新支架、开辟骨科新业务、开拓收购兼并新兴业务,他都自告奋勇打头战。 10年里他见证了微创的一步步强大,销售额从2002年的1000多万,到今天已超8个亿,增长80倍。10年前不到100人的公司,10年后发展到了1200人,增长12倍多。
刘世高:国内盲目投资生物制药 或带来质量隐患
刘世高,博士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现任上海复宏汉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毕业后曾在斯坦福大学进行过博士后研究工作,担任过台湾国立中山大学的副教授,进入产业界后,曾先后担任美国UBI 公司研发副总裁、美国百时美施贵宝(Bristol-Meyers Squibb)及安进(Amgen)等国际顶级生物医药公司cGMP产业化生产厂的质量控制总监。
EST:刘贵华等揭示沉水植物对富营养化湖泊重金属超富集能力
富营养化湖泊不仅仅承受着氮磷营养盐过量输入和蓝藻水华频繁暴发的胁迫,重金属污染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从过去单纯的自然输入到现在的自然输入和人为排放双重影响,重金属源源不断的汇入并长期沉积在湖泊底泥中,给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利用水生植物从富营养化湖泊中移除重金属是非常有效的手段,然而,目前研究出的一些超富集水生植物通常不能在富营养胁迫条件下长期生存。
PNAS:中科院生化与细胞所刘小龙研究组揭示肿瘤免疫抑制新机制
9月4日,国际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刘小龙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Activator protein 1 suppresses antitumor T-cell function via the induction of programmed death 1,该研究揭示了转录因子AP-1在肿瘤免疫抑制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
Scie Transl Med:张林琦等揭示针对中东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的高效中和抗体
4月30日,清华大学医学院张林琦教授和生命学院王新泉教授所带领的团队在美国《科学》杂志子刊《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联合发表题为“Potent Neutralization of MERS-CoV by Human Neutra
Cell Res:刘默芳等发现小鼠粗线期piRNA在精子发育中的重要功能
国际学术期刊Cell Research 于5月2日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刘默芳研究组关于小鼠粗线期piRNA指导精子形成后期mRNA大规模清除的最新研究成果。
Cell Res:刘小龙等揭示KLF4调控早期T细胞分化定向机制
11月22日,Cell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刘小龙研究组的研究成果“Downregulation of the transcription factor KLF4 is required for the lineage commitment of T cells”,该工作揭示了转录因子KLF4对早期T细胞分化定向的调控机制。
PLoS ONE:刘俊等发现中国某流行艾滋病病毒源自新疆
静脉吸毒是导致中国艾滋病流行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艾滋病病原体HIV-1的地域性传播已被证明与毒品的转运有关。先前研究显示两个主要在中国流行的HIV-1流行重组型CRF07_BC和CRF08_BC分别于1993年和1990年左右起源自云南。经由不同的毒品转运途径,CRF07_BC在1993年左右由云南向西北传播到新疆,向东北传播到辽宁。
Nat Stru&Mol Bio:刘迎芳等抗病毒蛋白ZAP活性区域晶体结构与功能研究获进展
ZAP氨基端(N-ZAP)三维结构图 3月11日,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刘迎芳研究组和高光侠研究组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抗病毒蛋白ZAP活性区域的晶体结构与功能研究(Structure of N-terminal domain of ZAP indicates how a zinc-fin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