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fe:揭示细胞测量自身表面积用以确定分裂时间的分子机制
来自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的研究者通过研究揭示了植物进行数学运算的机制,研究者在文章中阐明了植物细胞如何进行自身尺寸的测量,细胞的尺寸对于其决定何时分裂非常关键。
Nature:姐妹染色单体在干细胞分裂中的命运
在用一种具有单染色体分辨率的CO-FISH方法所进行的实验中,Yukiko Yamashita 和 Swathi Yadlapalli发现,性染色体(而不是常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在果蝇雄性生殖细胞 (GSCs) 的非对称细胞分裂过程中是被非随机分离的。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在GSC过度增殖过程中和在“去分化的”GSCs中被随机化。
Schizophrenia Research: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的前瞻记忆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记忆是人类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认知功能。以往关于记忆的研究多关注能够记住过去发生的事情。而前瞻记忆(一种对将来某一时刻要做的事情的记忆)因其在人类日常生活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也开始引起研究者的关注。例如病人要记得在正确的时间吃药或者记得要去进行定期复查等。
Devel Cell:深入研究果蝇细胞分裂机制或可加速抗癌疗法的开发
来自埃克塞特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揭示,当细胞处于分裂阶段时其往往具有显著的适应性和多能性,这或许可以帮助研究者们揭示隐藏在很多癌症背后的秘密。
Bri J Psych:认知行为疗法或许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甚微
世界健康组织一直在推荐一种名为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BT)来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而如今刊登在国际杂志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英国赫特福德大学的研究者通过研究发现这种疗法的效果并不理想。
Neuron:科学家发现“垃圾”DNA或是引发精神分裂症的罪魁祸首
垃圾DNA或许在精神分裂症发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者在文中发现,一种名为LINE-1的反转录转座子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脑中水平很高,而且其可以修饰和精神分裂症相关的基因的表达情况,因此研究者推测其可能是引发精神分裂症发生的主要原因。
JAMA Psych:科学家发现了引发精神分裂症的新型标志物
来自弗吉尼亚州立邦联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表示,环境影响因素,比如缺氧或者感染或许可以作为血液中的一种标记物,来指示个体和精神分裂症发病的相关性,相关研究成果刊登于国际杂志JAMA Psychiatry上。
Nature:自闭症和精神分裂症中的基因变异
某些罕见的“版本数变异体”(CNVs)(在其中基因组的一些部分是重复的)以前被与精神分裂症和自闭症联系起来,但它们的携带者并不总会患病或有明显智残。
:精神分裂症遗传学研究获进展
精神分裂症是困扰人类的重大精神疾病之一,双生子研究和领养研究证实,精神分裂症具有很强的遗传力(>80%)。近年来,随着研究手段的不断成熟以及样本量的逐渐增大,越来越多的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被报道出来。 GSK3B基因是首先在欧洲人群通过连锁分析发现的一个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然而,随后在世界范围人群的验证研究却报道了不一致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