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台叶生物碱新药系统研究取得进展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在灯台叶生物碱新药系统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2019年,科研人员完成灯台叶总生物碱完成IIa临床试验,显示了其初步的临床有效性。随后,昆明植物所协助企业完成三批合格灯台叶总生物碱的中试生产,围绕灯台叶研究发表了下列论文:药理药效研究:昆明植物所博士赵云丽等揭示出灯台叶生物碱体外能明显抑制H1N1、RSV和HSV-1病毒的复制及乙
三叶草生物与Dynavax宣布新冠候选疫苗全球II/III期临床试验“SPECTRA” 完成首批志愿者接种
专注于针对世界严重疾病研发创新型生物疗法和疫苗的全球临床阶段生物制药公司 — 三叶草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叶草生物”)和专注于开发和商业化新型疫苗的生物制药公司 — Dynavax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公司(以下简称“Dynavax”)宣布三叶草生物的新冠候选疫苗全球II/III期临床试验项目“SP
植物叶际微生物溯源研究取得进展
植物叶际是人类居住星球上最重要的微生物储存库之一。植物叶际微生物是植物微生物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促进植物生长、保护植物不受外部病原菌侵害及参与植物碳氮循环中起重要作用。虽然叶际微生物的多样性及丰度远不及植物根际及土壤环境,但是定殖在植物叶际上的微生物量也较多。空气微生物被认为是叶际微生物的重要来源之一。在微生物到达叶际后,其可通过叶
三叶草生物发布“S-三聚体”新冠候选疫苗I期积极结果
I期临床研究数据表明,三叶草生物的“S-三聚体”重组亚单位新冠候选疫苗分别在与GSK预防疾病大流行的疫苗佐剂系统或Dynavax的CpG 1018加铝佐剂系统联合使用下,在150 名成年和老年受试者中诱导出强烈的中和免疫应答。三叶草生物的新冠候选疫苗被证实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在2-8摄氏度下具有长期稳定性,适合在全球范围内分发。由流行病预防
浙大叶恭银教授组纳米孔测序从头组装高质量麦蛾茧峰基因组
2020年7月14日,浙江大学叶昕海博士、叶恭银教授、李飞教授和贝纳基因共同合作完成20ng超低起始量麦蛾茧峰基因组组装,这是首次使用低于100 ng的DNA完成全基因组组装。解决了个体小、样品稀有、只能获取少量DNA的物种的基因组组装的难题。贝纳基因开发的全基因组复制后基因组组装的流程,可以对ng级DNA的个体进行基因组组装。研究成果发表在预印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所叶星研究员团队发布首个大口黑鲈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图谱
近日,珠江水产研究所叶星研究员团队完成了大口黑鲈染色体水平基因组精细图谱的绘制和遗传解析,研究论文“Chromosome-level genome assembly for the largemouth bassMicropterus salmoidesprovides insights into adaptation to fresh and
古老孑遗植物独叶草基因组学研究获进展
我国植物资源丰富,但也有植物处于濒危状态。随着物种消失的数量和速率急剧增加,探究其濒危机理并实施有效保护迫在眉睫。独叶草隶属于毛茛目星叶草科,为星叶草科仅存的两个物种之一。独叶草对生境非常挑剔,分布范围异常狭窄,仅在我国狭域分布,且分布范围日渐缩小,为国家一级濒危珍稀植物。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系统与进化学科组长期聚焦川东-鄂西物种多样性研究。为探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光叶蕨人工繁育取得成功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光叶蕨于1963年首次在四川天全县二郎山团牛坪被发现。目前,数量不足100株,均为野生植株。记者从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获悉,经过多年探索,近日科研人员依靠其珠芽成功实现光叶蕨人工繁育。此前,有机构开展了光叶蕨的孢子繁殖研究,但只进行到配子体阶段,未真正成苗。这使得物种总面积不到20平方米、总数量不足100株的光叶蕨随时面临灭绝风险。
朱砂叶螨抗药性取得新进展
近日,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何林教授课题组以“长链非编码RNA-微小RNA-mRNA调控通路介导朱砂叶螨丁氟螨酯抗药性”为题的论文在线发表在昆虫学top期刊Insect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该研究发现长链非编码RNA(lincRNA_Tc13743.2)通过竞争性结合微小RNA(miR-133-5p
研究人员建立异叶水蓑衣高效遗传转化体系
植物叶形受环境调控产生显着差异的现象称为“异形叶”,它是研究植物环境适应性的理想模型。先前的研究由于植物材料和转化体系不成熟,无法采用转基因技术准确验证基因功能,限制了该领域的研究。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植物生理学科组发现水生植物异叶水蓑衣(Hygrophila difformis)的叶形对环境因子敏感,水陆生境、湿度、温度、光照和CO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