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中科院研究艾滋病毒防治获新进展

来自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清华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Potent and broad anti-HIV-1 activity exhibited by a GPI-anchored peptide derived from the CDR H3 of broadly neutralizing antibody PG16”的文章,获得了新型防治HIV-1策略研究新进展。

2012-11-18

中国-默沙东艾滋病合作项目2011年项目监督委员会会议召开

中国-默沙东艾滋病合作项目(简称“中默项目”)2011年项目监督委员会会议于11月11日在北京召开。卫生部国际司、疾控局、医政司、四川省卫生厅、四川省凉山州政府、默沙东(中国)有限公司和项目办公室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听取了中默项目2011年1-9月的工作报告和二期项目申请进展汇报,审议并原则通过了2012年项目资金分配和工作计划制定提案。

2011-11-15

Nature:SAMHD1蛋白能阻止艾滋病毒复制

日前,在《自然》杂志网站上的报告称,英国研究人员探明了人体内一种蛋白质对抗艾滋病病毒的原理,并有望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新的艾滋病治疗方法。 此前美、法等国的研究人员曾发现,人体内一种名为SAMHD1的蛋白质能阻止艾滋病病毒在一些白细胞中的复制,但对其中的原理并不清楚。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这种蛋白质能降解脱氧核苷酸,而脱氧核苷酸正是艾滋病病毒复制所需要的基础。

2012-11-18

新加坡发现危害性超强艾滋病病毒新变种

新加坡研究人员说,他们发现了一种新的艾滋病病毒变种。它是由当地原来常见的两种病毒毒株以基因重组的方式结合生成,其危害性也可能比现有的一般毒株强。 新加坡陈笃生医院研究人员说,他们对2008年2月至2009年8月提取的109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血样样本进行分析,发现其中15人感染了这种新型的艾滋病病毒。陈笃生医院是新加坡目前唯一收治艾滋病患者的公立医院。

2012-02-06

PNAS:追踪导致感染的艾滋病病毒毒株

一项研究提出,一个人的生殖道内占主流的HIV-1毒株可能不是在性伙伴身上建立感染的毒株。 此前的研究发现了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们的生殖道内有一批病毒毒株,但是在异性性传播过程中的导致感染的毒株—这是全世界感染的主要模式—常常仍然没有得到确定。 Eric Hunter及其同事获得了卢旺达和赞比亚的8个异性恋伴侣的阴道拭纸、精液和血样,当时新近被感染的伙伴被诊断出了艾滋病病毒阳性。

2012-11-18

AIM:艾滋病感染易引发心脏

 美国一项新研究显示,男性艾滋病患者容易出现心脏病,且患病时间越长,罹患心脏病的风险越大。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1日在《内科学纪事》杂志上报告说,此前研究表明,艾滋病病毒感染与心脏

2014-04-22

The Lancet :研究称泰诺福韦可降低吸毒者感染艾滋病毒风险

泰国和美国的最新联合研究成果显示,每日定时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泰诺福韦,可有效降低通过注射方式吸毒者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 这一研究项目由泰国卫生部、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研究人员从2005年开始共同实施。报告已发表在英国《柳叶刀》杂志上。泰诺福韦是艾滋病鸡尾酒疗法所采用的药物之一,它通过阻断涉及艾滋病病毒复制的逆转录酶,从而抑制病毒复制。

2013-12-02

Science:发现人体对艾滋病感染的“警报器”

美国华人学者陈志坚领导的研究小组在新一期《科学》杂志网络版上报告说,他们发现一个能识别艾滋病病毒的受体。当人体出现感染迹象时,它就会“拉响警报”。

2013-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