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B:Arp2/3复合体细胞运动的重要性
斯托瓦斯研究所医学研究人员在Journal of Cell Biology杂志上发表论文称:细胞向前运动中会伸出片状伪足和丝状伪足,这是通过肌动蛋白微丝的分支网络或者捆绑支持的细胞质片状或者棍状形成的结构来完成的。缺失功能性伪足的细胞仍然具有高度运动性,但失去了保留在运动轨道上的能力。
JACI: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个体基因突变或损伤机体免疫细胞功能
2013年7月20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来自悉尼Garvan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表示,对单一基因突变的免疫缺陷患者进行研究或许可以获取更多关于免疫系统研究的信息,尤其是当患者实际的针状和临床预期不太一样的时候,就更要去深入研究其中的机制,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上。
:揭示体细胞克隆成功率低原因
近日,在最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发育生物学》网络版上的一份报告表明,日本研究人员已经找到了体细胞克隆技术成功率低(2%至3%)的原因。 日本理化研究所等机构研究人员发表的这一报告说,他们观察了330个小鼠的克隆胚胎细胞分裂情形,结果发现细胞核内染色体异常分配,第三次分裂时(从一个细胞逐次分裂为8个细胞),约80%的胚胎细胞出现异常,因而未能发育成小鼠。而在普通胚胎中,这一时期的异常率约为30%。
Plant Cell:沈文辉等揭示NAP1分子伴侣在植物体细胞同源重组中的功能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The Plant Cell在线刊登了复旦大学沈文辉实验室和董爱武实验室的合作研究成果“NAP1 Family Histone Chaperones Are Required for Somatic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in Arabidopsis[C][W],”,文章中,研究者揭示了,NAP1家族组蛋白分子伴侣在植物体细胞同源重组中具有重要功能。
J Pathol:首次发现成釉细胞瘤的基因突变
2014年4月26日讯 /生物谷BIOON/--近日,芬兰研究人员首次发现成釉细胞瘤的基因突变,成釉细胞瘤是一种颌骨肿瘤。成釉细胞瘤是牙源性肿瘤,在治疗后具有很高的复发倾向。成釉细胞瘤是最常见于下颌的后面。手术治疗成
Science:突变血细胞抵御疟疾的机制
早至在20世纪40年代,研究人员已就注意到,被称作血红蛋白S(或称镰状细胞特质)的突变血型在某些似乎能够在疟疾中存活下来的非洲人群中尤其普遍。 如今,研究人员终于发现了这种血红蛋白S的血型以及另外一种叫做血红蛋白C的突变血型是如何能够保护人们免于罹患与严重的疟疾有关的疾病和死亡。
CSC:裴端卿等发现VC促体细胞能转化为多能干细胞
干细胞尤其是诱导多能干细胞研究是近年来生物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中国科学家曾发现维生素C能提高体细胞“变身”诱导多能干细胞的效率。最近,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裴端卿研究团队成功发现并破解了维生素C能促进体细胞“变身”为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分子障碍,从而为阐明诱导多能干细胞形成机理奠定了基础。
Nature:科学家利用细胞重组技术将成年小鼠机体细胞重编程为胚胎干细胞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细胞分裂期间两个胚胎的细胞质成功地将成年小鼠的机体细胞转化成了胚胎干细胞,该项研究对于利用人类胚胎干细胞进行再生医学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PLoS One:单一的干细胞突变可致妇女患子宫肌瘤
在美国,子宫肌瘤影响着1500万妇女的健康状况,子宫肌瘤可引起妇女不规则子宫出血、贫血、疼痛以及不育。这种肿瘤的高发率(60%发生在45岁时的妇女身上),其分子机制目前并不知晓。近日,来自美国西北大学范伯格医学院的研究者首次发现了子宫肌瘤的分子引发机制,引发这种疾病实际上是单一干细胞的突变所引起的,致使肿瘤细胞无限制生长并且激活其它细胞使其扩散。
:新技术能测出活体细胞机械性能
来自美国和英国的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测量活体细胞机械性能的技术,该技术能够用来诊断人类疾病并且更好地理解生物过程。相关研究发表在《自然—纳米技术》杂志上。 研究人员使用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 AFM)观测三种不同的细胞,来说明该技术的广泛应用。比如,该技术可以研究细胞如何黏着在组织上、细胞如何运动和变形、癌细胞在转移时如何进化以及细胞如何应对机械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