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短时程单眼剥夺效应适用于自然场景刺激
人类的大脑无时无刻不在接收周围自然环境的刺激,经过漫长的物种进化和发展,人类的视觉系统发展出与自然环境相适宜的特性与功能。这一重要属性可以在视觉适应中被观察到。一种特殊的视觉适应——短时程单眼剥夺,近期引起广泛关注。在典型的短时程单眼剥夺研究中,在剥夺过程中,被试一只眼看到的是周围环境或视频画面,另一只眼被遮盖住或者看到的是经过某种处
为什么“溢出效应”变得越来越普遍
2020年4月14日讯 /生物谷BIOON /——病毒不过是寄生的RNA或DNA片段。尽管如此,它们的数量和遗传多样性惊人的丰富。我们不知道有多少种病毒,但可能有数万亿种。过去的病毒流行影响了所有生命的进化。事实上,大约8%的人类基因组是由逆转录病毒基因片段组成的。这些基因"化石"是病毒流行中幸存下来的祖先的遗留物。COVID-19提醒我们,病毒不仅对人类,
免疫系统所产生的“细胞因子风暴”或具有致死效应!
2020年4月9日 讯 /生物谷BIOON/ --一种称之为“细胞因子风暴”的免疫系统快速过度反应是COVID-19目前最让临床研究者担心的特征之一,专家认为,这或许就能够解释为什么在最严重的情况下,人们对新型冠状病毒产生的严重反应会导致死亡了,而有些人则仅会经历轻微的症状。这就是研究人员对这些“风暴”的了解,这种“风暴”现象大约在20年前被发现。图片来源:
PLoS Pathog:首次揭示宿主免疫系统有效应对真菌和病毒共感染的分子机制
2020年3月14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PLoS Pathogen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伯明翰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当真菌感染患者同时被病毒感染时,其机体对真菌感染的免疫反应就会发生改变,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首次调查了两种病原体感染时患者机体会发生什么改变,相关研究或能帮助揭示机体免疫系统如何有效应对共感染的发生
Nat Cancer:特殊实验性药物或能有效抑制化疗药物多柔比星所产生的心脏损伤效应
2020年3月14日 讯 /生物谷BIOON/ --常用的化疗药物多柔比星往往会损伤心肌,有时候还会引发严重或致死性的心力衰竭,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Cancer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对斑马鱼和小鼠进行研究后发现,实验性药物BAI1或能有效抑制多柔比星对心脏的损伤效应,同时还不会降低其抗癌药效。图
Obesity Reviews:肥胖与衰老或许具有相似效应
据估计,全球范围内有19亿成年人和3.8亿儿童存在超重或肥胖症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越来越多的人死于超重而非体重不足。 对此,Concordia的研究人员正在敦促卫生当局重新考虑他们对肥胖症的治疗方法。
大脑中的位置细胞实时地在当前路径和可能的未来路径之间来回切换
2020年2月8日讯/生物谷BIOON/---生存通常取决于动物在一瞬间做出决策的能力,这些决策依赖于对许多种未来的选择方案的设想:如果一只动物被饥饿的捕食者追赶,它是否会向左拐安全回家还是向右拐引领着捕食者离开它的家人?当两条路径在黄色的树林中分开时,哪条路会让它安全去吃食物,哪条路让它成为捕食者的盘中之餐?这两条路看起来几乎是相同的,但是设想让一切都不同
新型水凝胶让癌细胞“共享实时位置”
天津大学仰大勇教授团队近日成功研发新型长余辉水凝胶。这种新型水凝胶进入活体后能够长时间标记在肿瘤细胞上发出近红外光,让癌细胞“共享实时位置”,追踪癌细胞的转移途径,有望成为癌症治疗的利器。相关成果现已发表于纳米科技领域权威期刊《纳米快报》。恶性肿瘤的转移是癌症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肿瘤转移是指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经淋巴道和血管等途径到达其他部位继续生
抗血管增生药物与癌症免疫疗法联用协同效应再获证明!
日前,巴塞尔大学(University of Basel)和罗氏的科学家在动物模型中进行的一项研究,再度证明了抗血管增生药物与癌症免疫疗法联用的协同效应。这次的疗法组合是罗氏的在研抗CD40抗体、Avastin、和一款抗血管生成素2(Ang2/ANGPT2)抗体。这项研究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CD40是免疫细胞表面的一种受体,长
研究发现线虫个体间辐射旁效应诱导的新模式
辐射旁效应是指受到直接辐照的细胞产生损伤信号诱导未辐照邻近细胞辐射反应的现象。辐射旁效应现象不仅局限于生物个体内部,也可以个体间通讯的方式在群体层面进行诱导。然而,以往的动物实验都是基于液体培养体系,辐射诱导的个体间通讯也被认为是水溶性信号分子介导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挥发性信号分子在这个过程中的可能角色。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